• 名称:亡命之徒
  • 拼音:wáng mìng zhī tú
  • 解释: 指逃亡的人。也称冒险犯法;不顾性命的人。亡:无;命:名;亡命:逃匿则削除名籍;故以逃亡为亡命;即逃亡;流亡;徒:一类人(含贬义)。
  • 出处: 《周书 郭彦传》:“亡命之徒,咸从赋役。”
  • 色彩: 贬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不逞之徒
  • 反义词: 谦谦君子
  • 例子: 原来这个凶手是匪军一旅马希山的部下—杨三楞。身强力大,一手好枪法,能喝酒,是个不怕死的亡命之徒。(曲波《林海雪原》二八)
  • 用法: 亡命之徒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典故: 唐朝末年,魏州有个叫乐彦桢的人,在讨伐诸葛爽的战斗中立了功,被提拔为澶州刺史。 乐彦桢有个不争气的儿子叫乐从训。他从小不学好,喜欢恶作剧,把父母的训导当作耳旁风。长大后更是胡作非为,经常在外和一帮狐朋狗友饮酒作乐,聚众生事。乐彦桢对这个不成器的儿子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 一次,乐从训听说都统王铎调往沧州,要经过魏州境内。他对王铎家丰厚的家财垂涎已久,现在天赐良机,怎能放过? 乐从训用重金诱惑王铎家的歌妓,骗她说出他们的行走时间和路线,然后纠集了一批游手好闲之辈,在他们经过的路旁设下埋伏,等王铎一行走进他们的包围圈,便蜂拥而上,乱砍乱杀,王铎等人猝不及防,四处逃散,王铎也一命呜呼。乐从训抢了王铎的金银财宝和歌妓逃之夭夭。 王铎这人在魏州一带很有名望,乐从训做出这种伤天害理的事遭到魏州人的谴责。而当时朝政衰微,地方各自为政,对乐从训之流,上面也无能为力。 乐从训尝到甜头,胆子更大了,他召集了500多个亡命之徒,称为子将,他自己俨然是总指挥。这伙人为非作歹,耀武扬威,弄得周围鸡犬不宁。 乐从训的所作所为引起州府上下的议论,纷纷要求惩办他。乐从训听到风声,连夜逃走了。 这时,乐彦桢被任命为六州都指挥使兼相州刺史。赴任后,乐从训便打着老子的旗号,收集兵器,索取钱帛,滥杀无辜。州府怀疑乐彦桢图谋不轨,罢免了他,推举都将赵文出来主军州事。乐彦桢又气又恨,不久病死。 乐从训带了三万余人来到城下,气势汹汹。赵文胆小怕事,按兵不动。众人怀疑赵文与乐从训串通一气,又罢免了赵文,罗弘信自告奋勇出来充任节度使。 罗弘信率军出击获胜,乐从训带着余孽逃走,驻扎在洹水。罗弘信又派遣程公佐领兵追击,杀得乐从训片甲不留,终于除了地方一害。 后来,亡命之徒这一成语,用来指不顾性命,冒险作恶的人。 成语出自:《旧唐书乐彦桢传》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