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畏首畏尾 拼音: wèi shǒu wèi wěi 解释: 比喻作事胆子小;顾虑多。畏:畏惧;害怕。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云:‘畏首畏尾,身其余几?’”色彩: 贬义成语年代: 古代成语近义词: 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反义词: 无所畏惧、当机立断例子: 妹子平日但凡遇见吃酒行令,最是高兴,从不畏首畏尾。(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四回)用法: 畏首畏尾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结构: 联合式成语典故: 公元前611年,北方的强国晋国召集各诸侯小国开会,但不见郑穆公前来,晋灵公便说郑国对晋有二心,要去攻伐郑国。 郑国得到了消息,就急忙派人给晋灵公送去一封信,说明郑国位于晋、楚两大国之间的困难处境,北怕晋,南怕楚,由于怕国家被灭亡,才不敢去赴晋公邀会。陈述了郑国与晋国在历史上保持着相互友好的关系,郑国虽然地小势弱,但对晋国向来不敢怠慢,定期朝见、贡品礼物定期敬送,已尽了最大的力量。可是晋国还不满意,还要怀疑郑国,还想欺压郑国。这样,郑国只有亡国而已,灭亡了也就不能再向晋国尽自己的责任了。古人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前头也怕,后头也怕,全身还剩下多少地方不怕呢?)又说:鹿死不择音(音同荫,庇荫之意)。(鹿到生命危急时,也就无暇选择藏身庇荫的地方了。)郑国是小国,对待晋国这样也算尽心尽力了,如果被迫处于危险的境地,也只得去投靠楚国了。 晋国见郑国态度强硬,也怕因此与楚国争战,就决定与郑国讲和了。 畏首畏尾这个成语,是指前也怕,后也怕,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很多,不能有什么作为。 成语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