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无所畏惧
  • 拼音:wú suǒ wèi jù
  • 解释: 畏惧:害怕。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形容什么也不怕。
  • 出处: 《魏书 董绍传》:“此是绍之壮辞,云巴人劲勇,见敌无所畏惧,非实瞎也。”
  • 色彩: 褒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无私无畏、所向无敌
  • 反义词: 谨小慎微、胆小如鼠、畏首畏尾
  • 例子: 严文井《序言》:“一个无所畏惧的巨人,精神百倍地向着未来迈开了大步。”
  • 用法: 无所畏惧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结构: 动宾式成语
  • 典故: 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个叫董绍的人,从小就爱好读书,精通诗词,又颇有风度仪采。虽然出身名门望族,也曾做过殿中侍御史、国子助教、积射将军、中书舍人等官,但结局颇为不幸。 有一年,豫州城有个叫白早生的人发动叛乱,皇上命令董绍前去安抚。董绍走到上蔡这个地方,却遭到敌军的袭击,被抓起来押往江东,一直将他扣留。梁武帝萧衍手下有个叫吕僧珍的将军,与董绍交谈了几句,便很器重他。萧衍听说后,便派人劝慰董绍说:你是国家的忠臣,家中的孝子,国家不能没有你,现在任你选择是留还是走。董绍回答说:老母亲还在洛阳,我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回去。萧衍又派了主书官霍灵超对董绍说:这次送你回去,希望能通过你的努力让两国重新言归于好,大家都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做不是很好吗?董绍说:言归于好,使老百姓能够安定,这是两国间的大事。你们既然让我转告,我一定向皇上禀告明白。可等董绍回到本国,世宗皇帝对他虽好好地安慰了一番,但对两国和好之事却是不同意。 后来,有个叫萧宝夤的人在长安造反。董绍给皇帝递了奏折,希望能统帅兵马去攻打他。奏折上说:我将统帅三千名瞎眼的巴人,定将叛军全部歼灭。肃宗看了董绍的奏折,对身边的太监徐纥说:那些巴人果真瞎眼吗?徐绍对肃宗皇帝说:这是董绍的豪言壮语,意思是说那些巴人非常骁勇凶悍,见了敌人无所畏惧,一个个都会奋勇杀敌。并不真是瞎啊。肃宗听了大笑,下令让董绍立刻去征讨叛军。 可这样一个有抱负有能力的人后来却被人指派去放马。面对苍凉的群山和振鬃长啸的骏马,董绍禁不住悲伤,曾写了这样一首诗:在山坡上骑马漫行,马渴了就喝点黄河水。我现在宁愿置身在遥远的边关,耳边似乎又听到了让人伤心的楚地歌谣。 后来,董绍被一个叫宇文黑獭的人杀死。 成语无所畏惧用来形容什么都不怕。 成语出自:《魏书董绍传》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