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望门投止
  • 拼音:wàng mén tóu zhǐ
  • 解释: 投止:投宿。在窘迫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比喻情况急迫,来不及选择存身的地方。
  •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党锢传 张俭》:“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 色彩: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急不择路、病急乱投医
  • 反义词:
  • 例子: 你兄弟在外,隐姓埋名,或是找一个地方藏身,或是到处漂泊,望门投止。(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章)
  • 用法: 望门投止紧缩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
  • 结构: 紧缩式成语
  • 典故: 东汉的时候,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邹县西南)有个名叫张俭的人,很有才学。他曾被推荐去当官,但他对当地刺史不满,就托病不去。 当时,山阳郡太守翟超慕张俭的才名,请他出任东部督邮,负责督察郡内属县的工作。张俭知道翟超为官清廉,就答应了他。 山阳郡是中常侍侯览的老家,他仗着权势大,横行乡里,强抢民宅,民愤极大。 张俭对侯览的行为非常愤慨,上书汉桓帝要求从严惩办。不料奏章落到侯览手里。张俭等了很久不见批复,便决心行动起来。在翟超的支持下,他亲自带人捣毁了侯览的寿冢(生前为自己建造的陵墓),彻底抄没了侯览的全部资财。 侯览气得咬牙切齿,伺机报复。他串通张俭的同乡朱并,诬告张俭勾结同郡24人,企图造反。于是,朝廷下令通缉张俭等人。张俭只得连夜逃走。 当时,人们恨透了宦官,而张俭惩罚过侯览,因此名声很好。他每到一处,人们都拚死保护他。 一天,张俭窘困中想逃到鲁郡投奔好友孔褒处暂时容身,孔褒恰好不在,他的小兄弟、16岁的孔融接待了他。张俭走后,官兵闻讯赶来,抓走了孔褒、孔融和他们的老母亲。 在审讯中,母子三人争相承担责任,官府也不知道如何才好。最后官府无奈,将孔褒办了罪。但却没能抓到张俭。 后来,人们就用望门投止这个成语,来形容逃难或窘困中暂时求得栖身之地的急迫心情。 成语出自:《后汉书张俭传》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