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危若朝露
  • 拼音:wēi ruò zhāo lù
  • 解释: 危险得像清早的露水一样容易消失。比喻面临死亡。
  •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 色彩: 贬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危如累卵
  • 反义词: 安如泰山
  • 例子: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则天后垂拱四年》:“今李氏危若朝露,汝诸王不舍生取义。”
  • 用法: 危若朝露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比喻处境极危险。
  • 结构: 主谓式成语
  • 典故: 战国时期,卫国有个名叫商鞅的人,他从小喜欢学习有关刑事的学问。长大后,他前往魏国,在相国公叔痤手下担任中庶子(管理事务的官员),很受器重。 不久,商鞅因公叔痤的去世而在魏国失去了依靠。他听说秦国国君孝公正在广求人才,就离开魏国,到秦国求见。秦孝公接连接见商鞅两次,都没有采纳他的意见;第三次,商鞅针对孝公想要以法图强的心理,着重讲述自己的变法主张,终于使孝公动了心。 不久,孝公便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京都南门竖起一根木头,悬赏10两金子搬到北门,起初百姓很奇怪,没有人敢去搬。于是,商鞅把赏金提高到50两金子。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北门,果然得到赏金。从此,商鞅的威信大大提高。 有一次,太子嬴驷犯了法,商鞅认为太子犯法也应治罪,但因为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好施刑,就把太子的两个师傅抓起来惩处。 由于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商鞅也得罪了许多人。一次,一个名叫赵良的人去见商鞅,劝告他要恩威并用,对于贵族大臣不宜执法太严,以免结怨过多。最后赵良说:您现在的处境危若朝露,这样下去,怎么能长保平安呢! 商鞅听了,不以为然。公元前338年,孝公因病去世,太子嬴驷即位,史称惠文王。他的两个师傅马上勾结贵族大臣诬告商鞅谋反,最后将他车裂而死。 后来,人们用危若朝露这个成语,来比喻处境危险,容易灭亡。 成语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