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信口雌黄
  • 拼音:xìn kǒu cí huáng
  • 解释: 古时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了重写。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雌黄:鸡冠石;黄赤色。
  • 出处: 南北朝 刘孝标《广绝交论》:“雌黄出其唇吻,朱紫由其月旦。”李善注引晋 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 色彩: 贬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胡说八道、胡言乱语、信口开河
  • 反义词: 信而有征、言之凿凿、守口如瓶
  • 例子: 如果孙俊英按事实讲也没有什么,但是她加油添醋,信口雌黄,凭空捏造,极尽诬蔑挑拨之能事。(冯德英《迎春花》第二十一章)
  • 用法: 信口雌黄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典故: 魏晋时期,上层社会清谈之风大盛,西晋大臣王衍就是一个出名的清谈家。此人少年时就伶牙俐嘴,他在文学名家山涛府上作客,以清秀的仪表、文雅的谈吐,赢得四座赞赏。山涛却感叹道:日后耽误天下的,未必不是此人啊! 王衍成年后,爱好老子、庄子的学说,善于用老、庄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义,讲授玄理。讲的时候,他总是身穿宽袍大袖的衣服,手执玉柄麈尾(用鹿的尾毛制成的拂尘),轻声慢语,满嘴都是玄妙空虚的怪话,每逢义理讲得不恰当时,便随口更改,毫不在乎。人们因此称他是口中雌黄。 王衍做事也惯于随便更改。他先把女儿嫁给太子为妃,后来太子遭陷害,他怕受牵累,赶快上表请求离婚;太子冤案昭雪,他因丧失气节被判禁锢终身。西晋皇族争权斗争愈演愈烈,酿成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王衍却在乱中被两位得势王爷看中,官拜尚书令。但他颠三倒四的习性不改,身居要职却不以天下为念,只顾扩张自己的权势。西晋王朝败亡,王衍推卸责任,随口说自己一向不干预朝政,罪不在我,结果还是难逃一死,被敌军俘去监禁在民舍内。半夜敌将下令推倒屋墙,把他活埋在瓦砾堆中。 后来,信口雌黄这一成语,用来形容言论不妥,随口更改,也指随口乱讲,轻下论断。 成语出自:《晋阳秋》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