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行五首(其四)
 刘禹锡 [唐代]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
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


鉴赏
早春时节,清淮浪软,紫燕双飞。一位少妇在船埠给自己的丈夫送行。诗中略去了一切送别场面的描写,一落笔就抓住了女主人的心理活动,集中描写她的内心独白。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与丈夫握别之际,深情难舍,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究竟从何说起呢?首句忽然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什么东西使我羡慕?次句的回答更出人意外:羡慕丈夫船尾的燕子。这一问一答,痴人痴语,既不关情,也无关送别,似乎很不得体,但三、四两句一转,便使前面的疑团涣然冰释,整首诗的感情画面顿时活跃起来。 “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她想燕子能随船飞行,在樯竿上停留,自己丈夫无论是宿夜还是进餐,它天天都能见到;而人不如燕,自己反不能相随而去。这就把女主人公的一片深情和盘托出。诗不说女主人想以身相随,而说羡慕随船远行的燕子,宛转达意,以曲取胜,显得风流蕴藉。羡慕燕子,意在希望能象燕子那样天天见到自己丈夫的食宿情况,出语温柔体贴,细腻地表达了少妇对丈夫的深情厚爱。北宋诗人黄庭坚说:“《淮阴行》情调殊丽,语气尤稳切。”(《苕溪渔隐丛话》引)是说得不错的。这首诗用比兴体托物抒怀,正是乐府本色。南朝乐府民歌《三洲歌》云:“风流不暂停,三山隐行舟。愿作比目鱼,随欢千里游。”两相比较,二诗机杼相同,神理暗合。刘禹锡在诗前小序称:“作《淮阴行》以裨乐府。”可见作者学习南朝乐府民歌的努力。

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猜您喜欢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