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辛弃疾 [宋代]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送别,抒怀,壮志未酬

翻译
我感到人生衰老,早年的情怀、趣味全减,面对着送别酒,怯惧年华流变。何况屈指指计算中秋佳节将至,那一轮美好的圆月,偏不照人的团圆。无情的流水全不管离人的眷恋,与西风推波助澜,只管将归舟送归。祝愿你在这晚秋的江面,能将莼菜羹、鲈鱼脍品尝,回家后怀儿女团取在夜深的灯前。趁旅途的征衫未换,正好去朝见天子,而今朝廷正思贤访贤。料想在深夜的承明庐,正留下来教你检视翰林院草拟的文件,还派遣筹划边防军备。说都故友倘若问到我,只说我依然是愁肠满腹借酒浇愁愁难遣。遥望秋天的去霄里一只落雁消逝不见,我沉醉中听到有谁奏响了空弦!
注释
①滁州:今安徽滁县。 ②莼:莼菜羹。 ③鲈:指鲈鱼脍。 ④儿女:有二义,一指相膑青年男女。一指儿子和妇儿。此处当指作者。 ⑤朝天:指朝见天子。 ⑥玉展:皇宫宝殿。 ⑦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 ⑧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⑨筹边:筹划边防军务。
鉴赏
辛弃疾从乾道六年(1170)至乾道八年秋任滁州通判,本词作于此时,作者在滁州任上,为送他的同事范昂赴临安而作。范卒,名昂。这次范昂被召回临安,作者对他寄与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能受到皇帝的重用,并热情地鼓励他到前方去筹划军事,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当作者想到自己依然滞留在滁州,不能亲上战场为国立功,不禁感慨系之。“愁肠带酒”、“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都表现了他受打击的处境和对当局的不满。郊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借“好月”点明送别时节将近中秋,恰逢团圆佳节,而一圆满的明月“不照人圆”,偏照从间离别与残缺,以美景映衬衬哀情,更是触目皆愁。“却遣筹边”一句表现出作者对边防军事的关切,这也正是作者终生追求的目标,即训练一支精兵以抗金复国。然而这只是理想而已,朝廷里投降派掌权,是不会让辛弃疾这样的抗金志士抬头的。故结三句写出英雄跃跃欲试而又没有用武之地的可悲现状,令人感叹唏嘘。全词将送别写得起伏跌宕,极沉郁顿挫。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辞海》1989年版)

猜您喜欢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