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吴文英 [宋代]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
午梦千山,窗阴一箭,香瘢磨擦褪红丝腕,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

端午,怀人,抒情,哀愁


翻译
柔润如同白玉的肌肤,罩着菲薄透明的纱衣。用罗绢团扇轻轻遮蔽着浅红的樱桃小口。脖颈上围着绣花圈饰,还散发着淡淡的脂粉香气。大红的舞裙上,石榴花的花纹重重叠起,艾草枝儿斜插在舞乱的发髻上,午梦迷离,醒来时梦中的景象已经相隔于千山万里之外。只见窗前的月影不断东移,光阴像箭一样飞逝,手腕上红丝线勒出的印痕刚刚褪去。江面上的雨声淅淅沥沥,却无法望到思念中的你。只有萧萧的晚风吹着菰叶,那境味简直就像已经到了秋季。
注释
①润玉:指肌肤。 ②笼绡:簿纱衣服。 ③檀樱:浅红色的樱桃小口。檀。浅红色。 ④绣圈:绣花圈饰。 ⑤菰:水生植物,也称茭白,可作菜,子实可食。 ⑥一箭:指刻漏。古代计时工具。 ⑦香瘢:指手腕斑痕。
鉴赏
这首《踏莎行》是词人端午节忆苏州去姬的感梦之作。作者所怀念的,所梦见的是他深深爱恋而后来离去的一位姬人。这首词不用典,也不堆砌但在构思上专写作者内心的意识,用跳跃变幻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感受,句子间亦无虚字相连,叙述上无层次,词意上更无脉络可寻,属典型的意识流手法,所以并不易理解。上片写梦中所见舞女舞后睡态的娇美,下片写梦醒后所感到的孤独凄凉。上片虚景实写,本是梦中所见,但对美人容颜的娇美,扣紧端午风俗节候写其装束、丰姿、神态,刻画得十分生动逼真,使人觉得所赋仿佛就是眼前的实景。“换头点睛,却只一梦,惟有雨声菰叶伴人凄凉耳”(陈洵《海绡说词》)。下片之妙,在于结尾两句把醒后所闻所见只是风声雨声的情境表现出来。“生愁怨”三字为主体感受,写其凄凉冷寂的心境,与上片梦境中的美人温馨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孤独索寞的凄苦习境。"


作者 吴文英(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浙江宁波市)人。终生不仕。曾在江苏、浙江一带当幕僚。他的词上承温庭筠,近师周邦彦,在辛弃疾、姜夔词之外,自成一格。他的词注重音律,长于炼字。雕琢工丽。张炎《词源》说他的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而尹焕《花庵词选引》则认为“求词于吾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吴词多写个人的身世之感,较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在艺术技巧方面有独到之处。词作有《梦窗词甲乙丙丁稿》四卷。

猜您喜欢

微信扫码小程序
有图卡片记单词


微信扫码小程序
智能起好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