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唐德宗为什么下令处死李冶?
唐德宗为什么下令处死李冶?

李冶是唐朝中期享誉盛名的女性诗人,李冶从小便展现出了自己在诗词方面的天赋,据说六岁便可作诗,还写下一首咏蔷薇诗。十一岁时,李冶被家人送到玉真观出家,但李冶还是潇洒自若,爱作雅谑,但这样的性格也为她日后带来一些麻烦。李冶晚年时期被召入宫,但最后却被唐德宗下令处死,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就简单介绍下李冶这个人物,想了解的朋友可以一起来看看。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一个诗歌发展鼎盛的朝代。从唐朝文坛走出了无数风流才子,他们的作品,走进了我们的课本中。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虽说唐朝是一个极其开放的朝代,但是男尊女卑,这类不平等的制度依然存在。

我们今天介绍的女主角是一位女诗人,她的名字叫做李冶,字季兰。

在历史文坛上,男性诗人层出不穷,但是女性诗人,却是寥寥无几。尤其是在诗歌发展分外鼎盛的唐朝,女性诗人像是稀有物种一般。

但是李冶却打破了这样尴尬的境地,她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这足以证明了她在唐朝文坛上的地位,但是李冶这个女人,在历史上也是十分最有争议的。

《唐才子传》曾经这样记载李冶:“幼聪慧,及长姿容美艳,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

李冶从小便是一个十分聪慧的女孩子,她十分擅长诗歌。在李冶6岁那年,她曾经写过一首诗,名字叫做《咏蔷薇》: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已看云鬓散,更念木枯荣。

这首诗乍一看文采非常,这毕竟是一个六岁孩童所作。但是当李冶的父亲看到这首诗的时候,内心十分吃惊,认为这首诗不详,他觉得李冶长大之后,一定会是一位不守妇道的女子。

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这首《咏蔷薇》中“架却”二字,“架却”谐音“嫁却”,在那个时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每个人婚姻的必经之路。因此,当李冶的父亲,看到自己年仅六岁的女儿,对婚姻竟有如此想法的时候,内心十分诧异。

但是我认为,这一切都是父母都想罢了,一个六岁的孩子,对于感情能有什么想法呢?但是李冶的父亲并不这么认为,他并不想让长大后的李冶不守妇道,为家族抹黑,于是在李冶11岁那年,他便将李冶送到了道观,出家成为了一个女道士。

可是谁曾想,道观虽然远离世俗,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但是唐朝文风开放,有许多的文人才子,都喜欢到道观附近赏风,这些文人墨客都知道李冶曾经是远近闻名的才女,他们都想一睹李冶风采。

而色艺俱佳的李冶,也并没有按照父亲的规定路线走,真的在道观修身养性。元代文学家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记载,“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

在当时情形的渲染下,李冶曾经先后多次与数位男性产生了感情纠葛,诸如当时知名作家陆羽等人,这些男性都曾经对李冶许下了承诺,包括后来还与朱放、韩揆、阎伯钧等人均情投意合。《唐诗纪事》卷七八有云:“刘长卿谓季兰为女中诗豪。”

但是迫于现实无奈,他们一走了之。一次一次感情的失败,让李冶对于感情有了一番深刻的认知,她将自己的感情全部抒发在了诗词中。

也就是说,李冶根本没有在道观里修身养性,学习怎样恪守妇道。而是追随大唐开放的世风,效仿皇家公主、贵妇如杨贵妃、玉真公主等在道观里的放荡风流,利用自己的美貌和才华,到处猎艳,成功地将自己演变成了文人墨客心中的情人。

而这,似乎与当初父亲所担忧的那样:恐为失行妇人。

唐朝贞元年间,唐代宗李豫得知她的才华,特地召见她赴京入宫。唐代宗见到她后,曾发出感叹:“上方班姬(婕妤)则不足,下比韩英(兰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妪。”并将她留在皇宫创作。

建中四年,也就是公元783年5月,泾原镇士兵哗变,攻陷长安,拥立朱泚为帝,改国号为汉。唐德宗则带着皇子、大臣和后宫妃嫔仓皇出逃陕西乾县,这便是有名的:泾原兵变。

当时李冶滞留京城,最终被朱泚所“擒获”。朱泚此前也早闻李冶才华,因而想让她赋诗一首,来歌颂新朝。李冶被逼无奈,只能从之,但是没想到,因为这首诗,她竟日后丢了性命。

公元784年,唐朝宗室右武卫大将军李晟收复长安,诛杀朱泚,迎回德宗,李冶的厄运便就此到来了。

《奉天录》曾记载道:“时有风情女子李季兰,上(朱)泚诗,言多悖逆,故阙而不录,皇帝在克京师,召季兰而责之曰:汝何不学严巨川?有诗曰: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遂令扑杀子。”

就是因为李冶曾经被迫写了一首赞扬叛军的诗,最终唐德宗下令将李冶乱棍打死,一代才女最终红颜薄命,化作一缕尘埃。

就这样一个柔弱的女诗人,最终因政治巨变,成了帝王无能的牺牲品。

清代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曾为李冶鸣不平,言:“夫朱沈之乱,帝且不能守社租,委其臣妾以去,今季兰以一女子,屈于凶威,指斥本朝,盖非得已,德宗不谅其情,辄令扑杀,封建帝王之凶恶,于此可见。”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