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刘邦为什么总是一个小人的形象?他真的是小人吗?
刘邦为什么总是一个小人的形象?他真的是小人吗?

似乎长久以来,我们印象中的汉高祖刘邦,总是带有一些市井的、小人的气息,的确,与项羽相比,他的出身并不算怎么高贵,或许从最初的身份来看,他的确就是一个有着小人特点的人物角色,然而随着刘邦的发展壮大,曾经的无赖混混,也是会有不同的另一面展现出来的,不然怎么能够击败强大如项羽这样的人物?但是,为什么还是觉得刘邦是一个小人的形象呢?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名副其实!英雄顺势而生,天不拘人。你们对刘邦的偏见有多久了?“刘邦是个小人!”几年前的一场电影里还这么说,那么刘邦究竟是不是个小人呢?又是怎样一个小人呢?

秦末乱世,始皇暴毙,一场大雨,揭开了农民起义的序幕。陈胜吴广锐气可嘉,攻城略地登基称王,至今被视为反抗的先驱。而我们很多人心中的小人,在丰西泽面临犯人逃走,主动释放剩余的犯人,开始了逃亡生涯。

没想到囚徒们深受感动,纷纷追随。全国揭开了起义大潮,沛县县令为了自保,想要改换身份起兵反秦。萧何、曹参进行规劝,建议召回刘邦。而后县令畏惧刘邦势大,发令逮捕萧曹,阻止刘邦进城。此县令真乃小人也,做小人没有好下场。

刘邦得知消息立刻写信一封,号召城内百姓,信随箭射入城墙。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县令被杀,刘邦被拥戴为首领。常言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刘邦道德水准低下的小人,大家怎么会选择拥戴他,更不会拿自己的命跟着小人走进深渊。

起义的道路是曲折的,同乡雍齿深受信任被刘邦派遣守大本营丰邑,然而雍齿叛刘投魏国,刘邦两攻丰邑而不下。此时只好投靠项梁,借兵三攻雍齿夺回丰邑。此时对于雍齿,刘邦可谓是恨之入骨。我们记住这个雍齿,后面还会再提。

背靠大树与之合作的日子是愉快的。陈胜死后,楚怀王之孙熊心被立为楚王,刘项齐心多次大破秦军,曹参率军攻下雍丘,敌军首领李由(李斯长子)兵败被杀,俘虏秦侯一人。如此战力高强的将领曹参,从始至终一心跟随刘邦,可见刘邦的魅力所在。

战事进展,义军西行。高阳人郦食其找机会见到刘邦,召见郦时,刘坐在床上享受着两侍女的足疗服务。郦食其当场斥责:你是要替秦国灭掉诸侯呢,还是要替诸侯灭掉秦国?若是起兵诛无道暴秦,怎可以如此倨傲面对长者。

面对郦食其如此斥责,满身不良习气的刘邦可以立即道歉以礼相待,比起面子,他知道什么为重。而后郦食其的弟弟郦商,带领四千人加入沛公。

上文提到曹参,刘军第一大将,军功至高,再来说说大家熟悉的张良。刘邦轻视所有人,也骂过太多人,唯独对于张良加倍尊敬,提到张良便亲切的叫声子房。据说张良偶得黄石兵法,与人谈论书中内容,只有刘邦有所见解。不得不承认,没读过多少书的刘邦悟性极高,别人读书,他读生活;别人懂书,他懂人世,更懂世人。

所以起义以来,总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定。所以一路走来,总是能得人心。所以当西进受阻,宛城将士愿意归降,刘军越打越多。最终攻入关中,秦王子婴素衣白马而降,而面对这个敌人头领,刘邦也能做到放人一马,不做杀孽。

进入咸阳的刘邦觉得终于可以得意了,入秦宫想留夜享受,一般人躺下也就真睡着了,忘记了还有个虎视眈眈的项羽。张良劝刘邦把关中之王让给项羽,刘邦二话不说,即刻听从,不但如此还与敌方核心人物把酒结拜,许下儿女亲家,真是识时务。

鸿门宴,更是看出了刘邦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就是说,若是形势需要,刘邦必然是紧随大势的那一个。

谁也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瑕,刘邦也一样。但错过的韩信,有萧何追回。得罪的项羽,有张良出谋。刘邦犯错的结果就像玩俄罗斯方块的高手处理失误一样,错误被填平和弥补。能力就像一张网,刘邦的这张网,疏而不漏,漏而能补。

面对雍齿的背叛,他能选择消气,反封其为侯,面对子婴的投降,他能不计意气,放其生路。面对太多东西他能抛去小我。当阮籍说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时,不知他有没有想过:非得一个传统教条所规定的高大全者做英雄做皇帝,本身就是封建皇权思想在作怪。

刘邦有浓重的市井气息,但是纵观他所做的所有事情,基本是符合形势需要。当时的国家,整体人民需要的是尽快能安居乐业,谁做英雄谁做皇帝都不重要。在反秦和楚汉战争中,每一个做了有利于安定事情的人,每一个救过帮助过身边人的人,他们的行为,都是英雄行为。

七年迅速平定战争恢复生产,这不是刘邦一个人的功劳,但总体形势选择了他,就让他做皇帝,就让他做英雄,当时的人民需要他,安定的生活需要他,这是最高原则,今天也是一样。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