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初开始,许多学者已关注中国古代的灾害问题,并进行初步研究。从收集整理灾害历史文献到对灾害成因、影响等各方
  
  淮河流域是我国东部一个重要的自然地理单元,也是历史时期地理变迁很大、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的地区之一。在宋代至清代的近700年间,黄河曾全流南徙夺淮。黄河本身的水量及其携带的大量泥沙引起淮河流域境内水文条件和地形条件的极大变迁,从而加重
  
 
一 清代淮河流域旱涝灾害的基本特征
  明清撰修的大量地方志中记载
  
  在清代二百多年中,淮河流域所发生的洪涝灾害比同期发生的旱灾次数多。图1体现的是清代淮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每十年旱涝
  
  
   
  图1 清代(1644-1911)淮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频率
  清代淮河流域旱涝灾害的频繁发生对社会也产生
  
  首先,灾害的频繁发生引发
  
  由于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农业收成无常,使得一些农民不专心于农田耕作,而宁愿游惰于社会。有些不愿出力吃苦的农民甚至铤而走险,干起偷盗、抢劫的行当,这些无所事事的无业游民给社会的安定带来
  
  第二,旱涝灾害的频繁发生造成
  
  农业灾害的频繁发生,农民生活的贫
  
  第三,旱涝灾害的频繁发生给政府的财政带来极大的压力。
  由于淮河流域灾害发生频繁,政府河工繁多,需费极大。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五月,黄河决于雎宁魏
  
  同时农民生活贫
  
 
二 清代淮河流域旱涝灾害的人为因素考察
  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决定于来自其原动力的自然界,还决定于其承受体的人类社会。同样的自然变异,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实力的社会、地区或国
  
    1.盲目垦殖导
  
  为使明末清初淮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尽快得到恢复与重建,清朝统治者实行鼓励垦荒和招徕人口、减轻赋税的政策,使淮河流域的垦田
  
  清代中
  
  乾隆二年(1737年)针对江南黄运两河堤工之上民人盖房居住的情况,政府颁布法令令有碍堤工的房屋拆毁迁移,将来不许再有增添,如有违禁增盖者,即行驱逐治罪,并将徇纵容隐之官弁分别议处(注:《清会典事例》
  
  尽管政府颁布
  
    2.水利工程的负
  
  为减轻黄河夺淮和旱涝等自然灾害对淮河流域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清朝统治者进行
  
  但是清代政府的治水及水利建设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清代政府的治水,基本上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即哪里发生水灾,哪里出现问题,才在哪里进行治理,既不能全盘规划,也未能未雨绸缪。这种治水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治水的成效,水灾发生之后,再进行治理、抢修工作,甚至有时河决几年不能
  
    3.漕运带来的负
  
  清朝政府基本上沿袭
  
  政府在水利利用方
  
  政府兴修的大部分水利工程往往以保漕保运为先,有时不但不会给农田带来好处,反而会造成旱愈旱、涝愈涝的的局
  
    4.社会各级管理
  
  国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官员能够尽职尽责,关心农业生产,重视水患防治以及如何减少水患给地方生产生活带来的灾害。但是这些官员的行动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漕运政策的限
  
    5.社会承灾能力低下。
  社会承灾力是一个综
  
  清代淮河流域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正是该地区社会脆弱性的体现。由于此地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生产丰歉无常,在一定程度上削弱
  
  农民生活贫
  
  自然灾害是相对于人事环境而言的。自然界的异常若无人类承受其影响,便不能成为灾害。而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破坏程度既取决于各种自然
  
(资料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