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满族历史的研究现状
常书红
长期以来,学界对辛亥革命前后满族历史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关于清史与满学的研究日趋繁荣,关于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更一直为学界所重视,但迄今为止,就笔者所见,在国内,不仅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满族为研究对象的整体研究尚付阙如,而且就连涉及这一领域的专题研究也甚为寥寥。以清末启动了满族社会平民化与近代化转型的平满汉畛域问题为例,直到两年前,才第一次有学者就此专文探讨(参见迟云飞:《清末最后十年的平满汉畛域问题》,《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5期)。在海外,直至目前,美国学者埃德伍德·路斯于2000年付梓的《满与汉:清末民初的民族关系与政治权力》(Edward J.M.Rhoads:<Manchus&Han:Ethnic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China,1861-1928,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0)是唯一一部从民族关系的视角,以满族的兴衰变化为切入点,较完整地展示了自慈禧摄政,到载沣摄政时期,直至辛亥革命以后满汉关系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影响的著作。
当然,建国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多年以来,随着人们对清末新政与宪政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对近代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切关注,海内外与辛亥革命前后的满族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止上面提到的一部著作和一篇论文。虽然这些成果就覆盖面而言,所涉专题不多,关注角度多侧重于生活与习尚;就时间段落而言,多集中于清代;就空间视野而言,多聚焦于某一地区范围,或京旗、或驻防八旗,甚至是京旗中的某一部分(如圆明园八旗、外火器营、健锐营、檀营),或驻防中的一支(如广州驻防、荆州驻防等),但毕竟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前提和基础。其中参考价值较高的有:
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辽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写:《满族社会历史调查》(由19个报告组成,全书30余万字)和《满族简史》(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全书18万字)。从1958年开始,在全国人大常委民族委员会和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组织下,展开了对北京、辽宁、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四川、广东、山东、河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沈阳、西安、银川、成都、广州、哈尔滨、旅大、抚顺8个地级市,新宾、瑷珲、凤城、益都、青龙、易县、兴城7个县以及5个乡村满族社会历史情况(包括族源、历史演变过程及现状等)的调查,许多中央和地方单位、专业及业余研究人员先后投入其中,前后历时27年,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的调查资料,上述两书就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其中,《满族简史》就满族族源,经济形态的转化,在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发展及其活动进行了系统论述,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满族历史的著作,尤为可贵的是,本书对清末平满汉畛域情况作了简短论述,而这部分内容正是为一般满族史研究者所忽略的。《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所收录的丰富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则是我们目前考察辛亥革命对满族社会的影响时,所能参考的最集中的资料来源。
2、金启孮著:《北京郊区的满族》(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和《北京城区的满族》(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前者回顾了民初北京郊区满族的民俗风情、性格气质、心理结构、审美情趣及遭遇、变迁;后者则详细叙述了京旗辖地及转换时期旗人的生活、文化变迁历程。这两本书所涉内容多属作者亲见亲闻,对研究辛亥革命前后的北京满族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3、定宜庄著:《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作者通过对16位旗人妇女的访谈,并对获得的口述资料与相关文献进行印证甄别,为我们了解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相对可靠的资料基础,即第一,相对汉族而言,从清末民初走过来的满族妇女对于自己出身的民族是否具有、以及具有的是什么样的集体记忆;第二,这些妇女的生活、婚姻、生育状况与族际通婚状况如何;第三,她们在辛亥革命以后的家庭变迁和个人的生活经历如何。
4、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后的北京满族》(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本书收录了由32位满族人士撰写的39篇文章,内容涉及北京满族的百年沧桑巨变、家世与人物、社团组织、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史料拾零和满族聚居区等,具有较高的史料参考价值。
5、张福记:《清末民初北京旗人社会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本文以北京旗人社会在清末民初生活的贫困化、社会地位的平民化、从事职业的多元化以及八旗兵的近代化变革为考察重点。美中不足的是,涉及辛亥革命以后的内容似嫌笼统简单。
6、柯娇燕:《孤军—满洲三代家族与清世界之灭亡》,普林斯顿大学1990年版(Pamela Kvle Crossley:Orphan Warriors-Three Manchu Generations and the End of the Qing World>,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作者以个案考察的形式,对后金满洲八旗军功贵族费英东后裔,苏完瓜尔佳氏观成(约1790-1843年)、凤瑞(1824-1906年)、金梁(1878-1962年)祖孙三代的家世变迁做了纵向的深入考察,并结合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太平天国革命、辛亥革命等,折射出满族在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前半叶的变迁轨迹,并着重突出了满族的民族意识与认同的形成和演变。由于本书对苏完瓜尔佳氏家族沿革脉络的把握,基于作者从金梁后代手中得到的部分人们难得一见的珍贵文字和照片资料,从而使其独到的角度与观点获得了较强的可信度。
此外,由李燕光著《满族通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全书53万字)、萧一山著《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朱诚如、阎崇年等主编《清朝通史》(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及戴逸主编《清通鉴》(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等通史著作的问世,由李凤琪、唐玉民、李葵编著的《青州旗城》(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汪宗猷编著的《广州满族简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佟靖仁编著的《塞北新城的满族》(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等满族区域史著作的相继出版,以及由潘洪钢撰写的《辛亥革命与荆州驻防八旗》(《满族研究》1992年第2期)、韩光辉撰写的《清代京师八旗人丁的增长与地理迁移》(《历史地理》第6辑)、田志和撰写的《论清代东北驻防八旗的兴衰》(《满族研究》1992年第2期)、袁熹撰写的《试论近代北京的城市结构变化》(《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赵毅、王景泽撰写的《“革命排满”与八旗社会》(《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等文章的发表,也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稿件来源:本网编辑部。作者简介:常书红,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研究中心。中华文史网编辑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