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重视近代灾荒史的研究
重视近代灾荒史的研究

     中国是以农立国的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民群众胼手胝足,辛勤劳动,养育了众多的人口,支撑了庞大的上层建筑,创造了悠久的中华民族的文明。长期以来,土地、气候、水文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生活能否温饱,社会秩序能否稳定,王朝统治能否延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人们普遍和最高的祈愿。但是,当生产和科学尚不发这的时候,人们并不能掌握自然的规律。小农经济,既顽强,又脆弱。从总体来说,它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在频繁的灾害和战乱中崩塌,又在废墟上按照原来的模样很快再生,屹立如故。从一家一户的农民家庭来说,却极其缺乏抗灾自救的能力,一遇水旱,几乎束手待毙。中国的政治史,表面上看,缤纷陆离,变幻无穷,众多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演出种种活剧。但在历史的最深层正是流淌着同一不变的小农经济的潜流,广大的人民过着同样辛酸凄惨的生活。因此,要理解中国历史,理解我们祖先的生存发展和欢乐悲痛,就必须理解大自然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宽宏地赐予,还是残忍地剥夺。可以说,自然灾害史是探索历代人民生活、政治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深层因素。

  即使在生产力大大发展了的今天,自然灾害仍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现在中国和全世界每年因自然灾害而损失的生命财产,难以数计。并且,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灾害不仅仅是自然的恶作剧,在很大程度也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天灾人祸,互为因果,这一方面是指频繁的战争、腐败的政治足以引发天灾,或加深灾害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指人类对自然界贪婪无度的索取,破坏了生态平衡,因而发生灾害,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生产和科学越是进步,人类控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越是增强,破坏自然生态的后果也变得日益严重起来。今天,尽管抗灾救灾的能力大大加强了,但是,由于过度开垦、采伐,工业布局的不合理以及经济建设中的短期行为,已使自然生态严重恶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土地沙化碱化,大气河流污染,水资源匮缺。960万平方公里的祖国大地,过份沉重地负载着10亿以上人口。回顾历史上自然灾害给我们祖国和民族造成的疮痍,瞻望将来正在迫近我们的更大灾害的阴影,真使我们怵目惊心。我们必须爱惜和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学会和自然环境协调相处。人类向自然索取应当有一个限度,而且必须继之以补偿,不断保持生态平衡,使大自然永远成为适于人类栖息的乐土。因此,整治国土,改善环境,治理污染,保护生态是我们四化大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使我们和子孙辈免遭更大自然灾害的头等重要的战略措施。从这个角度考虑,近代灾荒史的研究不仅对理解过去的历史十分重要,而且对今天的建设和未来的生活也很有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自然灾害史的研究非常薄弱。建国40年以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著作、论文、资料大量发表刊行,但却没有一部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近代中国自然灾害情况的著作问世,已有的自然灾害年表一类的资料书,或失之于粗略,或仅反映局部地区的情形,或仅搜集了某种自然灾害(如地震)的发生,这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片重要的空白。中国人民大学的李文海、林敦奎、宫明、周源等同志于1985年组成了“近代中国灾荒研究”课题组,写成了一部《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此书采取传统的编年体形式,对历年全国发生的各类重大的自然灾害,分别省区,予以说明,尽可能将各地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受灾的范围和程度加以详细介绍,而且对灾区人民的生活状况,清政府救荒措施及其弊端予以说明。翻阅此书,近代史上自然灾害的概貌和受灾地区的具体情况可以大致了然。我相信: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同行们,各地正在编志修史的同志们,从事农业、水利、气象、地震、病虫害研究的专家们,以及致力国土整治、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的专家们,将此书置于案头,或则阅读,或则检索,都将从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转自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8812月。)

  <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