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学堂和选派留学生,是清末新疆新政期间文化教育的主要表现。清朝入关后,镇西和迪化归甘肃管辖。随着郡县的设置,汉族和满族人口的日益增多,这些地区开办了学校。乾隆三十四年(1769)以后,迪化、昌吉、绥来、奇台各县相继建立学宫,设训导,设廪增附缺额。每县设训导1员,廪增缺各2人,岁试取文武生各2名,科试取文生4名。镇西府设教授、廪增缺各5名,岁试取文武生各6名,科试取文生6名。当时,镇西是一重镇,是清政府用兵西北的枢纽,满、汉人口较多,文化比较发展,所以学额也增多。同治初年,新疆发生变乱,各地城池学宫荡然无存,只有镇西一城保存完好,学校也依旧上课。光绪初年,左宗棠平定新疆后,奏请改设郡县,设学塾,对维吾尔族的儿童进行教育。光绪六年(1880),经刘锦棠奏请,镇西以西划归新疆。光绪十二年(1886),升迪化州学为府学,设教授1名,管理迪化所属各县学务。原来昌吉、阜康、绥来、奇台各县设立的训导一律裁撤。镇西府改厅学,仍设训导。光绪六年移镇迪道于乌鲁木齐之后,没有学额的伊犁、温宿、疏勒三府也设训导,以启迪文化。于是,新疆各地大兴义塾。据统计,吐鲁番设义塾8个,乌苏设义塾2个,精河设义塾3个,拜城、焉耆、沙雅等地也都设立了义塾。在省城迪化还开设书局,(注:该书局直至光绪三十三年才裁撤。)颁发经书,所有费用全部由清政府负责解决。新疆文化教育的初步发展,为后来学堂的设立奠定了基础。
清末新政实施后,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了科举制度,设立了学部;光绪三十二年,各省设提学使、劝学所,学堂的设立如雨后春笋。在这一过程中,新疆也大力创办学堂,文化教育得到了新的发展。首先是设立了各级兴学机构。光绪三十二年,新疆设提学使,由留日归来的杜彤提出了“求普不求高,用学务人厚薪不兼差,以次渐进不惑种人难于见功之说”三宗旨,(注:《新疆图志》卷38,“学校志一”。)又设立劝学所,作为提学使的下属机构,具体负责各地兴学事宜。光绪三十三年(1907),新疆各地的劝学所已达33处,总董29名,劝学员101名。(注:参阅陈启天:《中国近代教育史》,台北中华书局,1969年,第22页。)于是,巡抚联魁在行馆东院创设学务公所,“以为阖省学务总汇之区”,(注:《清德宗实录》卷588,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壬辰。)加强对新设学堂的管理。学务公所内设总务、普通、专门、实业、图书、会计等科,每科设科长、副科长、科员、省视学、司事、书记等员,额数不等。(注:《学部公报》第49期。光绪三十四年三月。)清末新政期间,新疆地区学堂的设置时间有早有晚,并不一致。就全省范围而言,是在设立提学使前后。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署甘肃新疆巡抚吴引荪上奏:“拟就书院改设学堂,其高等办法,仿照山东章程,暂分备斋正斋,督课外国语文。拟将旧设俄文学馆并入。再聘精通英、德、法语言文字者,以补所未备。至府州县应设各等学堂,当通饬筹款,一律仿办。”(注:《清德宗实录》卷552,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戊申。)于是,省城迪化就前博大书院改设高等学堂1所,还设立两等小学堂10所。各府厅州县,也都设立了蒙养学堂。宣统元年冬,又从京城调来理化算学教习4名,这样,学科设置逐渐完备。光绪三十二年,新疆全省改设两等小学堂进入高潮,许多府州县都缺乏教师。在这种情况下,省城中学设立简易师范班,一年毕业,派往各地充当教习,待遇优厚,每月30元。尽管如此,各地仍然缺乏师资。
光绪三十二年,迪化府建立了两等小学堂1所,作为全省的示范学校,各地纷纷派人前来观摩。又建立维吾尔族师范学堂1所,专门招收新疆南路各郡县送来的维吾尔族学生。维吾尔族师范学堂的设立,最能反映当时新疆办学人的指导思想。原来,最初有人反对专为少数民族学生创办学校,他们认为:“缠(清时指称维吾尔族,下同)汉语言文字宗教无事不隔阂,以汉教缠,不如以缠教缠。”经过学务公所开会讨论,大家最终认识到:“今强邻环伺,缠处沃土而不才……必启其知识,使知今日各国待异种之苛,乃晓然于自处高天厚地,必授以技能,渐能为工为商,方免他日之贫困。”(注:《新疆图志》卷38,“学校志一”。)这种认识,除了流露出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应当批判外,就实际情况而言,确有可供借鉴之处。维吾尔族师范学堂的毕业生,一般都由当地政府授以衣顶,或派为学董,或派为乡官,新疆地方政府的学务官员也要对他们表示尊敬。光绪三十四年,学务公所派人前往新疆南北两路进行教育考察。对办好的地方官吏,比如乌什同知彭玉章、焉耆知府张铣,都上报学部,得优叙,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地方官吏的办学热情。在前往南路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发现不懂维吾尔族语言,是南路兴办教育的一大障碍,于是开始注重维吾尔族语言的教学,令师范中学班学习维吾尔族语言,各级官吏教习不得轻视维吾尔族学生,还免除维吾尔族学生的徭役。这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维吾尔族聚居区创办学堂的顺利进行。
新疆实业学堂的创办,是和各地的生产实际相结合的,且数量较少。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教习。因此,许多地方是合数县开办1所实业学堂,实在没有教习的学堂,就请市肆中制造业的师傅来教。所设学堂的学习内容,要和当地的主要出产结合起来:比如生产棉花的吐鲁番,就设纺织学堂;产丝的叶城,就设蚕桑学堂;出产金、玉、铜、石油的塔城、和阗、拜城,就设矿务学堂;生产皮毛的伊犁、塔尔巴哈台,就设织毛制革学堂等。
联魁任巡抚时,把新疆课吏馆改设成为法政学堂。新疆课吏馆由署理新疆巡抚吴引荪在光绪三十二年创办。光绪三十二年春,联魁和新疆布政使王树楠、提学使杜彤、镇迪道兼按察使衔荣霈、法政学堂监督候补道杨增新等会商,认为“学堂之设原以造就人才,而仕途需才较诸学界为尤急。新疆统辖诸部,接壤强邻,亟应陶铸吏才,以备内政外交之用”,决定把课吏馆改为法政学堂,就原有房舍添建讲堂、厅室,通计新旧房屋120余间。学堂暂定学额内班40人,专收候补人员,外班20人,兼收官绅。聘请法政专科毕业的日本和中国教习各1员,警察专科毕业的中国教习1员。中国法律、历史、地理、算学、教育、伦理等科教习,在本省官绅内选派。考虑到新疆南部维吾尔族人居多,地方官不通维吾尔文,难免隔阂,又加派维吾尔文教习1员。所有课程规则均按直隶奏定章程办理。学员两年毕业,考列一等的委署优缺,二等的委署简缺,三等的分别差委,不及格的留学,不服管理、不堪造就的退回原籍。该学堂于同年五月二十日录取学生,七月初一正式开学。(注:联魁:《奏为新疆课吏馆改法政学堂折》,《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75至1577页。)宣统二年,法政学堂重招新班,并整顿规则,又延请京师法政专科教习3员,教育效果比以前稍有进步。
光绪三十四年,清政府颁布预备立宪,强调以教育为基础,决定宣统元年颁发简易识字课本,厅州县设简易识字学塾,宣统二年进行推广,到宣统三年时推广到乡镇。由于新疆地僻途远,简易识字课本未能颁发,遂购绘图字方数千部,散发给各地的简易识字学塾的儿童阅读。
新疆设立的学堂中,还有中俄学堂,专习俄文、汉文,培养翻译人才。中俄学堂的前身是光绪十三年由刘锦棠设立的俄文馆,光绪三十一年裁撤,光绪三十四年改为中俄学堂。中俄学堂最初附属高等学堂,后因所学内容的关系,划归中俄局管理。关于新疆设立的武备学堂和巡警学堂的情况,前已述及,此不赘。还需要提及的是,宣统二年,新疆还设立了裁判学堂,学生半年毕业,派充各商埠充当审判官。
新疆少数民族王公设立的学堂,主要是土尔扈特蒙古郡王帕勒塔设立的文学堂。帕勒塔曾多次前来京师,还曾到日本考察。受国内外兴学的影响,他回到新疆后,召集各蒙部王公开会商议,决定速立学堂,为自强之基,于是在省城设立了文学堂,送子弟入学,就近归学司考核。(注:《新疆图志》卷38,“学校志一”。)
由伊犁将军马亮等人创办的伊犁养正学堂,在新疆设立的学堂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以前人们对这一学堂的情况了解不多,况且它又和新疆在新政期间选派留学生有关,所以,我们这里根据有关档案资料,对这一学堂的情况做较多的叙述,以弥补有些著述之缺。光绪二十八年,伊犁索伦营领队大臣志锐在会办司牙孜时,曾和俄参议官潘特索福商议,派学生去俄国学习。后来俄文复文表示同意,只是当时伊犁将军长庚即将离任,未能办理。马亮任伊犁将军后,既向俄国选派了留学生,又创办了养正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马亮上奏清政府,陈述伊犁养正学堂设立及其章程。原来,伊犁承平后,士风谫陋,师道寝微,满营办事人员通晓满、汉、蒙、回文意者固不乏人,但兼通俄国语言文字、熟悉交涉事务的却不多。当时设立的义学,所教子弟仅粗知满汉文义,不能会通中外文学。在这种情况下,若不开通风气,培养才能,恐怕后继无人。况且,伊犁近接俄邻,“平时即未备通才,临事更何资肆应?”于是,马亮在准备选派学生出国学习的同时,又拟在伊犁设立一所学堂,挑选满、蒙子弟40人,入堂学习,期限为4年。学堂房屋由满、蒙各官自行捐建,购买书籍、制办器械等所需款项,由牧场孳生羊只变价支付。志锐兼充总理堂事官,副总理堂事官等员由满、汉官员内通文敬事者担任。学堂名养正,以示蒙学之义。学堂拟定了10条章程,包括立学纲目因地制宜、出洋回国甄别录用、教习员役酌定额数、学生功课循序渐进、考试章程分定期限、劝惩学生明定赏罚、堂规礼仪互相稽查、学堂房屋捐资建造、书籍器具官为购买、常年经费就地筹备等内容。
认真分析伊犁养正学堂章程的相关内容,对我们了解该学堂的办学,以至了解当时伊犁甚至新疆有关学堂的情况,都是有益的。伊犁养正学堂章程第1条中明确指出:伊犁僻处西陲,文教不讲,军民繁杂,有满、汉、哈、缠回之分,密迩俄邻,尤多交涉。自光绪八年收还以后,求其能于各种文字语言全行通识者,实无几人。是以此次立学,必须依照内地各学章程变通办理,在各营义学学生内,挑选满汉文义通顺者10人,咨送俄国肄业,另选两满营四爱曼聪颖子弟年过15岁曾读满汉小学及四子书者40人,入堂学习满、汉、蒙、回文字,俟造就有成,按班挑派出洋学习,以期储才备用。由上可以看出,养正学堂是结合伊犁实际情况设立的,来堂学习的学生基础比较好。章程第2条对选派留学生做了较为详细的交代。鉴于伊犁地方中俄交涉事繁,熟悉洋务情形人少,所以由两满营内挑选文理通顺子弟10人,按名发给川资膏火,送往俄国学堂学习,期限3年。在这3年中,要精通俄国语言文字,采访俄国风土人情,舆地算法。如能兼习英、法、德等国文字更好。3年以后,愿意再学习的可以继续留学一二年,也可以到别的国家去学习,临时加给盘费。第一班回国后,再从养正学堂学满四年的毕业生中,挑选成绩优秀者10人,组成第二班,派往俄国学习。以后都是这样按班挑派。留学回来的学生,经过考核,功业出众、事体明达的,或选充养正学堂教习,或补防、骁等官,兼派中俄局提调、翻译等项差使,补缺时声明破格录用。章程第3条对学堂教习等人员设置做了说明。鉴于学堂有学生40名,功课拟分四项,决定设满文教习、汉文教习各2人,蒙文教习、回文教习各1人。由各营人员及投效人员内详加考核,择品学素优能兼通两种文字者充任。学堂设总理堂事官1员,总理全堂事务;副总理事官2员,其中1人监督堂规,每日稽查功课,并经理月考年考登记分数,1人专管全堂财务,存发书籍,照料什物。书识、贴写各1名。此外,还有值日丁役、厨丁、大夫、吏夫、扫夫、门丁等,人员多少不等。章程中规定了考试的安排,有日考、月考、年考。日考由各教习订立考课薄,在背诵讲解时考验功课,每生名下注明分数,间三日比较1次。每月月考1次,由总理堂事官入堂考验。一二年内大建月从二十八日起,小建月从二十七日起,用两天时间分考所习各科,以100分算合格。日考和月考及格的学生,按成绩排列名次,给予奖励。三次不合格者戒饬。每年年考1次,从腊月初十停学开考,在五天内考完。按积分法排列名次,合格的给予奖励。在三考之外,平时还有抽查,以便随时掌握真实情况。(注:马亮:《拟设伊犁养正学堂并派学生出洋肄业酌定章程片》,光绪二十九年五月十一日,《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第1282-1286页。)
伊犁养正学堂设立后,得到了哈萨克台吉及千户的资助。原来,黑宰阿尔班两部哈萨克归附清政府后,借地牧放牧畜,每年额取租马1千匹折交价银8千两。随着牲畜日益增多,两部哈萨克首领情愿报效,在额定租马之外,每年捐交银8千两,从光绪三十年起,捐资四年。俟学堂学生肄业后,即行停交。(注:马亮:《哈萨克台吉等报效伊犁养正学堂经费拟请准其按年呈交以备支用折》,光绪三十年三月十八日,《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第1330-1331页。)
伊犁养正学堂在光绪三十年二月初二日开学。(注:马亮:《设立养正学堂于三十年二月初二日开学片》,光绪三十年三月十八日,《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第1331页。)开学前后,无论是派遣留学生,还是人员设置,都和原来的规划有所变化。首先是派遣留学生,这项工作在光绪二十九年八月就已经做好。当时挑选了满蒙大学生2名,幼童10名,派佐领伊勒噶春管领,由索伦营领队大臣志锐带赴俄国阿拉木图幼童学堂学习。这比原来计划中的10名多了2名。不多久,其中6名学习优秀,被转到俄国官立学堂学习,另外6名视学习情况再安排别的学校。关于养正学堂,因为开学后学生功课不多,回文学生没有招上来,所以只设了满文教习1名,蒙文教习1名,汉文教习仍为2名,并把回文课程改为外文课程。开学不久,学生猛增,竟有92人之多。于是,调整学生班级,蒙文班、外文班各为1班,满文班、汉文班各为2班,增设外文教习、满文教习各1名。(注:马亮:《设立养正学堂并派学生赴俄留学事宜折》,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第1372-1373页。)后来,伊犁养生学堂改名为兴文学校,宣统二年,在长庚任伊犁将军期间,又改名为驻防满营两等小学堂。
清末新政期间,新疆到底创办了多少学堂呢?这里,我们根据《新疆图志》等书提供的资料包括前面已经述及的在内,就学堂名称、教习人数、学员人数,简录于后。
在省城迪化设立的全省范围内的学堂有:官立法政学堂,光绪三十二年由巡抚联魁就前课吏馆奏请改设,提学使杜彤续有增修。教习5员,学员60名。省官立实业教员讲习所,宣统元年由提学使杜彤创办,教习6员,学员120名。省官立省立中学堂,光绪三十一年由署理巡抚吴引荪就前博大书院奏请改设高等学堂,附设师范馆,又由巡抚联魁奏改省立中学堂,附设初级师范学堂,提学使杜彤屡有增修,教习11员,学生16名。省官立初级师范学堂,附设于省立中学堂内,教员与中学堂通用,学生106名。省官立初级师范学堂附属小学堂,附设于省立中学堂内,教习1员,学生22名。省官立巡警学堂,宣统元年由镇迪道兼按察使荣霈就抚标右营游制掣营房旧地改建设立,教习12员,学员105名。省官立中俄学堂,刘锦堂在光绪十三年奏设俄文馆,三十一年裁撤,三十四年经甘肃宁夏都统志锐奏请复高,巡抚联魁督同镇迪道兼按察使荣霈建筑,设教习2员,学生18名。省官立将弁学堂,宣统元年布政吏王树楠、按察使荣霈、候补道陈璋创办,教习4员,学生100名。省官立陆军小学堂,光绪三十三年巡抚联魁奏请开办,总办2员,提调2员,收支、文案各1员,队官2中,排长3员,教习10员,学生270名。公立客籍初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由直隶商民王宝荣等倡捐创办,设教习1员,学生28名。
伊犁驻防满营两等小学堂,宣统二年由长庚、广福就兴文学校筹捐改设,教习4员,学生50名。
古城驻防满营学堂3所,均为官立,其中1所半日制,光绪三十三年由城守尉魁联就前官学改设,共有教习3员,学生83名。
迪化府学堂2所,一为官立模范两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知府刘文龙就初等小学堂改设。一为官立艺徒学堂,宣统元年知府刘文龙就官房改建,总计有教习11员,学生100名。
迪化县学堂25所。其中5所是官立初等小学堂,分别在光绪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由所任知县王丙坤、张应选筹建。1所是官立初等工业学堂,宣统二年知县张辅宸建。1所是官立半日学堂,光绪三十四年知县张应选设立。1所是官立汉语学堂,宣统二年由知县张华龄设立。有8所是官立简易识字学塾(堂),分别在宣统元年至二年由所任知县魏霖澍、张辅宸、张华龄等筹建。有8所公立简易识字学塾,均在宣统二年由劝学员陈寿、陈方斌、常承泰、马士杰等劝捐兴修。1所是官立官话讲习所,宣统二年知县张辅宸就官地增修。总计有教习35员,学生262名。
昌吉县学堂5所。其中官立初等小学堂3所,知县谭师竹在光绪三十三年就蒙养学堂改设。官立简易识字学塾2所,是知县陈廷灿在宣统元年和二年设立的。总计教习6员,学生76名。
呼图壁县丞学堂6所。其中官立初等小学堂4所,是光绪三十四年县丞王廷襄就蒙养学堂或义塾改设的,官立简易识字学塾2所,是宣统元年和二年县丞熊瑾儒、周源建设的。总计教习6员,学生65名。
绥来县学堂15所。其中官立初等小学堂2所,1所是光绪三十三年由知县邓以清就蒙养学堂改设,1所是宣统元年由知县文笃周设立。私立初等小学堂1所,邑绅陆福祥捐修。官立初等实业学堂1所,宣统二年知县文笃周就祠宇增修。官立简易识字学塾2所,宣统元年和二年由知县文笃周设立。民立简易识字学塾9所,均为宣统二年由邑绅严国桢、周宽、张曦、史培元、曹柏寿、赵寅清以及学董张培发、马吉明、绅商陈兴才等就庙宇房舍设立的。总计教习16员,学生343名。
阜康县学堂7所。其中官立初等小学堂1所,光绪三十三年由知县徐鼎藩就蒙养学堂改设。公立初等小学堂3所,分别为光绪三十四年、宣统元年和二年由知县徐鼎藩、魏建勋设立。官立简易识字学塾3所,宣统元年和二年由知县魏建勋设立。总计教习7员,学生85名。
孚远县学堂5所。其中官立初等小学堂1所,光绪三十四年由知县魏霖澍就义学改设。公立半日学堂2所,光绪三十四年知县童淦设立。官立简易识字学塾2所,宣统元年和二年由知县江诗伯、郑履享设立。总计有教习5员,学生99名。
奇台县学堂13所。其中官立两等小学堂1所,光绪三十四年知县杨芳炽就蒙养学堂改设。官立初等小学堂6所,光绪三十四年和宣统元年由知县杨芳炽设立。私立初等小学堂2所,光绪三十四年知县杨芳炽设立。官立初等工业学堂1所,宣统二年知县童淦设立。官立简易识字学塾3所,宣统元年和二年知县童淦设立。总计教习14员,学生248名。
镇西直隶厅学堂10所。其中官立初等小学堂2所,公立初等小学堂2所,官立半日学堂2所,均为光绪三十四年同知阎绪昌设立。官立简易识字学塾4所,宣统元年和二年由同知袁运鸿、李晋年设立。总计教习10员,学生208名。
哈密厅学堂10所。其中官立艺徒学堂1所,宣统二年通判刘润通、镇西厅同知阎绪昌合办。官立初等小学堂5所,均为光绪三十四年通判刘润通借用祠堂、庙宇等设立。私立初等小学堂1所,光绪三十四年通判刘润通设立。官立半日学堂1所,宣统元年通判刘润通设立。官立简易识字学塾2所,宣统元年和二年通判刘润通借用庙宇设立。总计教习14员,学生178名。
乌苏厅学堂4所。其中2所是官立初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三年同知向炳麟就蒙养学堂改设。2所是官立简易识字学塾,宣统元年和二年同知桂煜设立。共有教习4员,学生57名。
吐鲁番厅学堂15所。其中官立艺徒学堂1所,宣统元年同知王秉章、鄯善知县刘谟合办。官立两等小学堂1所,宣统元年同知曾炳煌就蒙养学堂改设。官立初等小学堂3所,分别为光绪三十三年和宣统二年由同知曾炳煌、王秉章设立。官立初等实业学堂1所,宣统二年同知王秉章设。官立半日学堂1所,光绪三十四年同知曾炳煌设。官立汉语学堂5所,有3所兼简易识字学塾,由同知曾炳煌、王秉章分别在光绪三十四年和宣统二年设立。总计教习20名,学生394名。
鄯善县学堂9所。其中官立初等小学堂3所,是光绪三十三年和宣统二年由知县陈光炜、刘谟设立的。官立汉语学堂4所,有2所兼简易识字学塾,在宣统二年由知县刘谟设立。总计有教习9员,学生222名。
伊犁府学堂2所。一为官立艺徒学堂,宣统元年由知府许国桢、绥定知县陈麟、宁远知县赵孟盘合办。一为官立两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知府许国桢设立。总计教习8员,学生82名。
绥定县学堂10所。其中官立初等小学堂2所,光绪三十三年知县萧然奎就蒙养学堂改设。公立初等小学堂1所,宣统二年知县陈麟设立。官立汉语学堂2所,宣统元年和二年知县陈麟设。官立简易识字学塾5所,宣统元年和二年由知县陈麟设立。总计教习12员,学生191名。
宁远县学堂12所。其中官立初等小学堂3所,光绪三十三年和宣统元年由知县李方学、赵孟盘设立。官立初等农业学堂1所,宣统二年知县赵孟盘设立。官立汉语学堂4所,均兼简易识字学塾,宣统元年和二年由知县赵孟盘设立。总计教习12员,学生214名。
精河直隶厅学堂4所。其中官立初等小学堂2所,光绪三十三年同知曹凌汉就蒙养学堂改设。官立简易识字学塾2所,宣统元年和二年同知黄宗海设立。总计教习4员,学生58名。
塔城直隶厅学堂5所。有2所是官立初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同知袁运鸿就蒙养学堂改设。1所是官立汉语学堂,兼简易识字学塾,另1所是官立简易识字学塾,均为宣统二年同知任兆观设立。
温宿府学堂20所。其中官立艺徒学堂1所,宣统元年由知府彭绪瞻、知县陈效忠、柯坪县丞王阳唏合办。官立初等小学堂2所,光绪三十三年知府方均设立。官立初等工业学堂1所,宣统二年知府彭绪瞻设立。官立汉语学堂8所,均兼简易识字学塾,宣统元年和二年知府彭绪瞻设立。官立简易识字学塾1所,宣统二年知府彭绪瞻设立。官立官话讲习所8所,宣统二年知府彭绪瞻在相应汉语学堂内设立。总计教习37员,学生740名。
温宿县学堂19所。其中官立初等小学堂1所,光绪三十三年知县鲁鼎绪设。公立初等小学堂1所,宣统元年和二年知县佘鹤年、陈效忠设立。官立简易识字学塾,宣统二年知县陈效忠设立。官立官话讲习所2所,均为宣统二年知县陈效忠设。总计教习20员,学生575名。
柯坪县丞学堂5所。其中初等小学堂1所,宣统二年县丞王阳唏设立。官立汉语学堂2所,兼简易识字学塾,也是宣统二年县丞王阳唏设立的。总计教习5员,学生104名。
拜城县学堂16所。其中初等小学堂1所,光绪三十三年知县谈镇坤建立。公立实业学堂、艺徒学堂各1所,均为宣统元年知县谈镇坤设立。公立汉语学堂5所,均兼简易识字学塾,宣统元年至二年知县谈镇坤设。公立简易识字学塾2所,宣统元年和二年知县谈镇坤、黄墉设立。公立官话讲习所1所,宣统二年知县黄墉设。总计教习23员,学生620名。
乌什直隶厅学堂17所。其中官立两等小学堂1所,宣统二年同知李观春设立。官立汉语学堂8所,有7所兼简易识字学塾,宣统元年和二年同知方均、李观春设立。官立官话讲习所1所,宣统二年同知李观春设。总计教习18员,学生542名。
焉耆府学堂16所。其中官立两等小学堂、官立初等小学堂、官立艺徒学堂各1所,光绪三十四年和宣统元年知府张铣设立。官立半日学堂2所,光绪三十四年和宣统二年知府张铣设。官立汉语学堂5所,均兼简易识字学塾,光绪三十四年和宣统二年知府张铣、汝恒年设立。官立汉语讲习所1所,宣统二年知府汝恒年设。总计教习21员,学生377名。
轮台县学堂13所。其中官立初等小学堂2所,光绪三十四年知县顾桂芬设立。官立汉语学堂5所,均兼简易识字学塾,并有1所还兼官话讲习所,光绪三十四年、宣统元年和二年由知县顾桂芬、沈永清、张翼分别设立。总计教习13员,学生238名。
新平县学堂11所。其中官立初等小学堂、官立半日学堂各1所,光绪三十四年知县周芳煦设立。官立汉语学堂4所,均兼简易识字学塾,并有1所兼官话讲习所,宣统元年和二年由知县胡桂翎、易建藩设立。总计教习11员,学生126名。
若羌县学堂4所。其中官立初等小学堂1所,官立汉语学堂2所,有1所兼简易识字学塾,光绪三十三年、宣统元年和二年知县瑞山设立。共有教习3员,学生58名。
库车直隶州学堂24所。其中官立初等小学堂3所,光绪三十四年、宣统元年知州袁彦勋、易寿崧设立。官立艺徒学堂1所,宣统元年知州易寿崧就习艺所改设。官立汉语学堂9所,均兼简易识字学塾,宣统元年和二年由知州易寿崧设立。官立简易识字学塾2所,宣统二年知州易寿崧设。总计教习20员,学生774名。
沙雅县学堂12所。其中官立初等小学堂1所,光绪三十四年知县张绍伯、甘象乾设立。官立汉语学堂6所,有4所兼简易识字学塾,宣统元年和二年由知县张绍伯、甘象乾设。官立官话讲习所1所,宣统二年知县甘象乾设。总计教习12员,学生245名。
疏勒府学堂18所。其中艺徒学堂、官立两等小堂、官立初等农业学堂、官立半日学堂各1所,是光绪三十四年和宣统元年由知府王炳坤等创办。官立汉语学堂7所,有6所兼简易识字学塾,宣统元年和二年由知府王炳坤设立。官立官话讲习所1所,宣统二年知府王炳坤设。总计教习18员,学生592名。
疏勒县学堂23所。其中官立初等小学堂、官立初等农业学堂各1所,光绪三十三年和宣统元年知县钱炳焕设立。官立汉语学堂3所,有2所兼简易识字学塾,宣统元年和二年知县钱炳焕设。公立汉语学堂13所,有2所兼简易识字学塾,宣统元年和二年知县钱炳焕设。官立官话讲习所1所,宣统二年知县钱炳焕设。总计教习24员,学生568名。
伽师县学堂18所。其中官立初等小学堂、官立初等农业学堂各1所,光绪三十四年和宣统二年由知县王懋勋、高生岳设立。官立汉语学堂8所,均兼简易识字学塾,宣统元年和二年知县高生岳设。总计教习24员,学生452名。
英吉沙尔直隶厅学堂13所。其中,官立初等小学堂、官立艺徒学堂各1所,光绪三十四年和宣统二年同知刘兆桐设立。官立汉语学堂8所,有3所兼简易识字学塾,宣统元年和二年同知刘兆桐设立。总计教习17员,学生394名。
莎车府学堂49所。其中官立艺徒学堂、官立初等小学堂、公立初等小学堂、官立初等农业小学堂各1所,是光绪三十三年、宣统元年和二年知府汪步端、甘曜湘等设立的。官立汉语学堂22所,均兼简易识字学塾,是光绪三十四年、宣统元年和二年知府汪步端设立。官立官话讲习所1所,宣统二年知府汪步端设。总计有教习56员,学生1878名。
巴楚州学堂19所。其中官立初等小学堂、官立初等农业学堂、官立艺徒学堂、官立半日学堂各1所,是光绪三十三年、宣统元年和二年知州张燥光、李是、江文波等设立的。官立汉语学堂7所,均兼简易识字学塾,是宣统元年和二年知州江文波、李是设立。官立识字学塾1所,宣统二年知州李是建。总计教习24员,学生542名。
叶城县学堂34所。其中官立初等小学堂3所,光绪三十三年知县易润庠、孙磐桂设立。官立初等农业学堂1所,宣统二年知县孙磐桂建。官立汉语学堂15所,均兼简易识字学塾,宣统元年利二年知县孙磐桂设立。总计教习34员,学生971名。
皮山县学堂16所。其中官立初等小学堂、艺徒学堂各1所,光绪三十三年和三十四年由知县朱瑞墀、刘国福设立。官立汉语学堂6所,均兼简易识字学塾,宣统元年知县陶登科设立。官立简易识字学塾2所,宣统元年和二年知县陶登科设立。总计教习23员,学生330名。
蒲犁厅学堂2所,即官立汉语学堂1所,兼简易识字学塾,宣统元年通判陈澍清设。有教习2员,学生22名。
和阗直隶州学堂34所。其中官立初等小学堂3所,光绪三十三年和宣统元年由知州谢维兴、易荣鼎设立。官立初等农业学堂2所,光绪三十四年和宣统元年知州谢维兴、易荣鼎设立。官立艺徒学堂1所,宣统元年知州谢维兴、易荣鼎设立。官立汉语学堂11所,均兼简易识字学塾,宣统元年知州谢维兴、易荣鼎设。公立汉语学堂2所,宣统元年和二年知州易荣鼎没立。官立简易识字学塾2所,宣统二年知州易荣鼎设。官立官话讲习所2所,宣统二年知州易荣鼎设。总计教习40员,学生935名。
于阗县学堂17所。其中官立初等小学堂、官立初等农业学堂、官立艺徒学堂各1所,宣统元年和二年由知县安允升、朱瑞墀设立。官立汉语学堂3所,均兼简易识字学塾,公立汉语学堂5所,有2所兼简易识字学塾,宣统元年和二年由知县朱瑞墀、魏霖澍设立。官立官话讲习所1所,宣统二年知县魏霖澍设。总计教习26员,学生510名。
洛浦县学堂20所。其中官立初等小学堂、官立农业学堂、官立艺徒学堂各1所,光绪三十三年、宣统元年和二年由知县胡清源、杨绍文、刘沅分别设立。官立汉语学堂8所,有5所兼简易识字学塾,宣统元年和二年知县刘沅、张应选设立。官立简易识字学塾1所,官立官话讲习所3所,均为宣统二年知县张应选设。总计教习26员,学生508名。
哈密回部学堂4所。其中私立初等小学堂2所,私立汉语学堂1所,兼简易识字学塾,均为世爵沙亲王设立。总计教习4员,学生104名。
吐鲁番回部学堂3所。其中私立初等小学堂1所,私立汉语学堂1所,兼简易识字学塾,光绪三十四年和宣统元年由世爵叶郡王设立。共有教习3员,学生72名。
库车回部学堂6所,即私立汉语学堂3所,均兼简易识字学塾,由世爵买买的敏设。
以上总计学堂606所,教习764员,学生16,063名。(注:《新疆图志》卷39,“学校志二”,“学堂”。)
由以上统计数字可知,清末新政期间,新疆创办学堂的成绩是显著的,这和一些地方官吏尤其是一些知州和知县的努力分不开。从学堂的性质上看,有官立、公立、私立之分,其中官立是主要的。从学堂的种类上看,有师范、实业、专业、普通之别,其中普通学校的数量最大。就总体而言,新疆在创办学堂和普及教育过程中,一是注意师范学堂的创办,认为“师范为教育之根基”,是“教育之母”。(注:《清朝续文献通考》(二)卷2、卷104。)因此,在迪化设立的中学堂内,就没有简易师范班,为全省各地培养师资。后来又续办初级师范,推广汉语学堂,设立官话讲习所,解决师资缺乏问题。二是注意外语人才的培养。这和新疆与俄国等国接壤、外交事务频繁有关。为此,不仅设立了俄文学堂,开设俄文、英文等课程,而且注意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三是以普及文化教育为主。各府厅州县的学堂,大力推广简易识字课本,许多地方还办有义学。学堂的创办,教育的普及,尤其是选派留学生,给新疆社会带来了新气象,一些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传播到新疆,这又为新疆各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