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孙策和孙坚谁的成就更高
孙策和孙坚谁的成就更高

孙坚、孙策父子都是东汉末年非常出色的将领,只可惜两人都是在壮年去世,特别是孙策,只活到了26岁。如果孙坚、孙策、孙权三人都在世的话,可能东吴势力会更加强大。那这次,我们52诗经网的小编,打算给各位对比下孙坚和孙策两人的综合实力,看看他们谁更厉害,谁的成就更高。不知道在大家眼里,这对父子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呢?有想法的话,欢迎留言讨论。

1、武艺比拼

检点一下孙坚的武力展示:

钱塘江边,年仅十七岁的孙坚随父出行,遇群盗劫财,孙坚“奋力提刀上岸”,大呼小叫,惊走众贼,孙坚追击“杀一贼”;

宛城之战,孙坚“首先登城,斩贼二十余人”,黄巾军将领赵弘“飞马持槊”而来,孙坚飞身夺槊“刺弘下马”;

梁东夜战,孙坚大寨遭华雄夜袭,慌乱中孙坚匆忙披挂出帐,正遇华雄,杀到面前,“两马相交,斗不数合”,四处火起,孙坚“突围而走”,华雄追击,孙坚连射两箭,皆被华雄闪过,情急中又拽折了鹊画弓,只好“只得弃弓纵马而奔”;

砚山之战,孙坚兵围襄阳,刘表麾下“健将”吕公出城突围,孙坚与吕公交手,“只一合,吕公便走”,孙坚追击陷入砚山埋伏圈,“山上石子乱下,林中乱箭齐发”,壮烈战死,“寿止三十七岁”。

孙策的武力展现:

樊城之战,十七岁的孙策助战韩当,一箭射中刘表部将陈生的面门,翻身落马;

神亭岭与猛将太史慈单打独斗百余合,马战到步战,步战到格斗,不分胜负;

牛渚(zhǔ)之战,“战不三合”生擒敌将于麋,拔马回阵,樊能企图偷袭,被孙坚回头大喝一声,惊落马下摔死;

吴城外与严與谈判,孙坚手起飞剑,斩杀严與(yǔ);

会稽城外夜战,孙策一个回合刺死逃路的敌将周昕;

丹徒出猎,遭到三名刺客伏击,被毒箭射中面颊,孙策反手射杀一人,“且战且走”,多处受伤,被救后因伤重而亡。

比较父子两人的战斗力,孙策无疑比他老爹的战斗效率要高很多,与他对阵的除了太史慈之外,都被孙策干掉了,共斩将5名。而孙坚只斩杀过一名敌将,干掉一堆喽啰,梁东夜战中“战不数合”被华雄打跑,还两箭不中,落荒而逃,表现不如儿子孙策。所以仅以单挑厮杀的武力来看,孙坚弱于孙策。

2、统兵才能

孙坚体现其领兵才能的战役有:宛城之战,先登入城(胜);兵进汜水关,初战告捷,但缺粮退兵梁东遭到华雄夜袭(先胜后败);回兵路过荆州,被刘表截杀(先胜后败);跨江击刘表,打败黄祖(胜);兵围襄阳,砚山遇伏,壮烈牺牲(败)。

孙策的领兵战绩:

牛渚滩之战,击败张英(胜);曲阿之战,击败刘繇、笮融(胜);攻秣陵,击败薛礼(胜);泾县生擒太史慈(胜);取吴城,杀严舆,击败严白虎;会稽之战,击败王朗,斩周昕(胜);宣城剿平山贼(胜)。袭取庐江,击败刘勋(胜),驰檄逼降豫章太守华歆(胜)。江东大定。

我们可以看到,孙坚领兵作战有胜有败,胜负率相差不大,而孙策领兵的战绩则要比他老爹好得多。正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3、人才储备

孙坚赤手打天下时,手下有四员忠诚的猛将:程普、黄盖、韩当、祖茂。但都是些临阵搏杀的勇夫,大家都没有什么政治眼光,缺少雄才大略,只凭着一腔热血披荆斩棘,效果也不理想。

孙策对人才还是比较重视的。他不但继续任用了叔辈的程普、黄盖、韩当这些老一代忠诚勇将,朱治、吕范这些袁术的麾下有智之士也被他收纳,还获得了周瑜的效忠,随后又延揽来张昭、张纮(hóng)、鲁肃等谋臣,还陆续收服了周泰、凌操、蒋钦、陈武、董袭、太史慈第一些悍勇猛将,实力大大增强。

4、取得的业绩

孙坚是东吴第一代主公,空手套白狼,一切都在草创开拓阶段。他率领麾下的一群老兄弟们打天下,开始依附于袁术,又四处打拼,勉强在江都占住一小片地方。但他战死后,实力大损,缺兵少粮,儿子孙策只好又依附于袁术。

孙策少年英武,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玉玺换兵,重新开辟基业,发起扩张,横行江东,屡战屡胜,经过数年的努力打拼,“江南大定”,奠定了东吴鼎立江山的坚实基础,成就比他老爹要强得多。

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到:任何时候,从无到有的开拓是最为艰难的。就像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拥有的财富,要比我们的父辈强很多,但是无论面临的环境之险恶,道路之坎坷,困难之众多,奋斗之艰辛,毅力之坚韧,付出之巨大,我们都与自己的父辈相距甚远。没有父辈为我们在荆棘丛中开辟出的第一条小道,我们就无法继续扩展并坦荡前行。正是前辈们用一生的努力和牺牲,用一代又代的无私的血汗付出为我们汲取了教训,收获了经验,承受了失败,指引了方向。

前辈们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和鲜血,还有整整一代的青春,甚至宝贵的生命。他们曾经不懈努力地付出,也曾跌倒和妥协,牺牲自己的尊严和荣耀,不断地纠正和否定自我,使后辈们拥有评价、批判他们的勇气,甚至嘲讽和怜悯他们。

当然,这并没有什么错。正是因为这种对前人不断否定的精神,我们才能够不断地进步,创造出更伟大的业绩,终有一天我们也会被自己的后辈们超越、否定和批判,而唯一不变的是手中所持的那支不灭的火炬一代代薪火相传,延续着我们中华文明永恒的希望。

这就是传承。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