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民间商业信用呈现出五个特点。
一是商业信用关系普遍建立。在清代前期的民间商业信用中,商人与商人之间、商人与生产者之间、商人与消费者之间以及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都较为普遍地建立了商业信用关系。商业信用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从信用主体的角度,可分为商人间的信用、与生产者有关的信用、消费信用;按规范程度来分,可分为口头商业信用、记账商业信用、票据商业信用;按货款交付的先后来分,可分为预买、定买和赊销。其中,消费信用地域分布最为广泛。当时,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都离不开商业信用的辅助。与商人有关的商业信用涉及各个阶层。与生产者有关的商业信用既包括农业生产者,也包括手工业者;既有生产者直接向下游生产者提供的信用,也有商人与生产者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关系的普遍建立,加速了商品流通,解决了生产的资本问题,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二是牙行在商业信用中表现突出。清代前期,大额的商业信用几乎都与牙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牙行在商品交易中主要起中介作用,为买卖双方评估物价、说合交易,从中收取中介费用,还有一些牙行则利用自己或客商的资本开店设铺,赚取差价,直接与客商或店铺、生产者发生商业信用关系。清代禁止客商直接与铺户交易,外地客商输入和运出的货物都要经过牙行之手。牙行在代客商买卖时,不论是现钱交易,还是赊销预买,客商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因而客商选择诚实公正的牙行交易是确保自身利益的重要选择。牙行的经营同样面临着风险,在清代没有灾害保险和有限责任制度的情况下,牙行对客商提供的商业信用承担无限责任。
三是商业信用与高利贷信用有机结合。中国古代,商业信用与高利贷信用是工商业融资的两条主要途径。清代前期,商业信用处于基础地位,高利贷信用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与补充。商业信用与高利贷信用在清代前期可以相互转化。在商品买卖过程中发生的信用关系,本来应该属于商业信用范畴,但有时也会转化为高利贷信用;有时明明是借贷关系,也可能转变为赊买赊卖关系;有的债权债务关系则很难界定其性质。清代前期两种信用的发展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以适应各种生活、生产水平的需要,二者共同调节着清代前期的资本、货币、商品流通。
四是商业信用出现票据化趋势。清代前期商业信用票据化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这些票据都是有价证券,而且大多能够转让,它们的签发都以信用为基础,多数票据直接用于商业信用,也有的属于高利贷信用,还有的则完全执行现代银行信用的职能。票据的使用与流通,既简化了契约签定的繁杂过程,又便利商人资金的回收,有效地解决了长途贩运过程中货币的转输。这些票据在票号出现以前,多停留在商业内部,由商业兼营会票。专营汇兑职能的票号的出现,大大便利了商人的长途贸易,促进了商业与金融业的发展。
五是有关商业信用的法典与习惯逐步定型。清代前期民间商业信用在商业中的作用与地位日益重要,为规范信用行为,稳定市场秩序,清代法典对此作了明确规定,而各地民间也形成了与商业信用相关的风俗习惯。清代前期法典与条例对信用一般只是原则性的规定,具有指导作用。在司法实践中,当地的风俗习惯同样是审判的重要依据,且往往比司法规定更具实用性和广泛认同性。风俗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法律规定的不足,法律、习俗与人情共同成为清代前期审判经济纠纷与案件的依据,共同确保商业有序运行。
民间商业信用在清代前期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加快资本流通与周转,缓解了中小商人资本不足的问题。商业信用使整个社会商业资本的货币部分大大小于商业资本实际完成的交易额,缓解了商业货币资本相对不足与商品相对过多的矛盾,尤其是有利于缓解中小商人资本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清代前期货币资本供应的不足。二是实现了商业资本转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商品性生产。清代前期的商人通过预买定买,将商业资本渗透到农民的家庭生产和手工业生产中,既保证了商人的货源,又帮助部分农民和手工业者解决了生产资金不足和产品的销售问题,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三是促进社会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清代前期消费信用涉及的商品范围非常广泛,生活中衣食住行所需的各样货物无所不包。消费性赊销有助于增加社会消费,从而拉动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是节省银钱输送成本,减少现金运输风险。清代前期的货币采取复本位制,主要有两种货币:银和铜钱。客商在长途贩运中,通过商业信用和信用票据,省却了银钱的运输成本,减少了现金运输风险。
(资料来源:光明网201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