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戊戌政变前康有为的军事改革思想研究
戊戌政变前康有为的军事改革思想研究

摘要:  康有为的军事思想是近代军事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社会形势下逐渐形成的。康有为认为救亡图存必须大力发展军事,并针对国内危机和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军事发展建议和对策。本文以戊戌政变之前为中心从改革兵制、创建新式军事学堂、改革军械、加强军队后勤保障建设等方面对戊戌政变前康有为的军事思想做一定的剖析。对康学研究、近代军事思想及当代军事建设都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  康有为;军事;戊戌政变

 

康有为是晚清著名思想家、戊戌维新的领袖,他生活在内忧外患的晚清时代。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康有为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对近代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推动国人进一步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康学研究已近百年,在康有为思想的研究中,大多集中于宪政、哲学、文化教育等方面,而在重要组成部分的军事思想却几乎为空白,康有为的军事思想深刻影响了其后的近现代军事思想,军官培养体制、兵役制度、军队训练管理制度等都对近代以来的军事变革产生巨大影响深入研究康有为军事思想能丰富康有为思想体系和晚清以来军事思想研究对当下军事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理论支持。希望通过本文能在理论上对戊戌政变之前的康有为的军事思想做出系统分析和探讨,有更进一步客观的认识。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三书》中提出自己改革军事的六条措施:“变之之法:一曰汰冗兵而合营勇,二曰起民兵而立团练,三曰练旗兵而振满蒙,四曰募新制以精器械,五曰广学堂而练将才,六曰厚海军以威海外。”[4]此六条举措涉及面广、切中晚清军事之弊,建议合理有益,表明康有为的军事思想已到达较成熟和完备的阶段。

下面笔者将分五个方面分析及总结康有为在戊戌政变之前的军事思想具体方面。

 

一 改革兵制

 

 

(一)清朝旧式军队腐化,武备废弛

 

同光年间,清王朝约有二十二万的八旗兵和六十六万的绿营兵。但无论八旗还是绿营几乎腐败不堪,难堪国防重任。康有为就曾亲眼目睹清兵之腐弱与军纪涣散,“生到京师来,见兵弱财穷,节颓俗败,纪纲散乱,人情偷惰”。康有为对“今兵则水陆不利。”[5]的清朝军队提出三个建议加以改革:1.立汰冗卒;2.大练强兵;3.建立完整的军事国防体系。

 

1.立汰冗卒

康有为在《汰冗兵疏》中向光绪帝提出“立汰冗卒”[6]的主张。对清军中的绿营、八旗、营勇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裁汰和改造方法。

   第一, 对于兵数最多早已腐化不堪的绿营,康有为坚决主张全部淘汰,在《上清帝第三书》中提出具体措施:“今绿营六十万,兵既皆老弱,可以全汰。汰之之道,有缓有急:缺额不补,并饷精兵,是谓缓汰;先尽裁革,别行募练,是谓立汰。缓汰无弊,而迫不及待;立汰虑患,而壁垒一新。然今营兵晌薄,并营他业,兼事农工,不知兵事,全行裁汰,决不生变。其营勇亦一律沙汰,去弱留强。营兵汰者,即可报营候选。请派廉明勋望若冯子材、宋庆、魏光煮之比者,分赴各省,沙汰弁兵,带同医生,拣选健锐精敏,年二十至三十者入营,教以识字、地图、枪法、阵法、口号,炮兵、马兵、步兵各分其事,轻骑、铁骑、精骑各致其长,明攻守,习转 运、厚其饷糈,必五金乃足赡身家;其有死伤,加恩恤而养其孤子,训练三年乃许授室,五年之后,退充民兵,日月精操,期年大阅,药码备带,动若临敌,则举国皆为勇士,召募亦为精兵矣。其制造器械,建造炮台,造筑铁路桥梁,料理兵食,医治疾病,皆妙选人才,专司其事。每直省皆选万人,练成一军,禁其克扣虚冒,并从重戮,沿边倍之,辅以铁路,则指臂之使,呼应灵通,兵威已振矣。是谓汰冗兵而合营勇。”[4]去弱留强是康有为裁汰绿营的基本准则,在选兵入营、营兵军事技艺、文化教育、烈士子女赡养、退役后充为民兵等方面都阐述得相当完善。

   第二,对于满清皇室最为倚重的八旗官兵,康有为为减少变法阻力,没有采取和绿营一样的全淘汰之策而是采取妥协之策即主张汰弱取强,强者编入新军弱者改附民籍贯。其实上八旗官兵早已丧失了入关前的锐气与战斗力,与绿营相比腐化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康有为建议道:“令各省驻防满汉各兵,听其所好,择业而从,优给三年之粮,听其改附所在民籍。其有武劲可用,矢于报国者,改充新军,一律养练。其京师禁旗,一律从同,于特予三年粮外,或优给庄田,听其屯垦。其武劲可用,情深报国者,专连成军,留卫禁闼。”[7]以此奠定裁汰八旗的基本准则。即使这样,依然有动摇清政府统治基础的可能,康有为此策难以得到采纳和实行。

第三,对于营勇,康有为在《请裁绿营放旗兵改营勇为巡警仿德日而练兵折》中建议分成淘汰,留强者为巡警:“其营勇或有健儿,或有无赖,今所在地方官分成淘汰,今新军未练,其盗贼出没繁多之地,酌量暂留营队,以资弹压。其识字明敏,通解事理者,改充巡警,以资县乡之防虞。。。。。。其武弁识字明敏解事理者,改为巡警官,其余酌量裁汰,遣归乡里,务使得宜。”[7]以此奠定裁汰营勇的基本准则。巡警是近代社会治安和军事化的需求,康有为此举为二十世纪中国建立警察制度开了先声,可谓眼光之远。

 

2.大练强兵之策

 

康有为十分重视国防基础——兵的战斗力强大与否的重要性,在《上清帝第二书》中说道:“兵者,国之甲胄也。”[8]

康有为对于大练强兵之策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第一:选将及选兵。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中对选将和选兵详细有着详细具体描述。选将方面:“传谕绅士有忠义沉毅慷慨知兵之士,不拘资格,悉令荐举,引见拔用,或交关内外军差遣,各县草泽中,皆有魁梧任气忠义谋略之士,责令州县各荐一人,拔十得一,才不可胜用,必有干城之选,足应国家之急者,是谓选将。”[9]选兵要注意留精强去老弱:“夫用兵者,用其气也,老将富贵已足,无所愿望,或声色销铄,精气竭衰,暮气已深,万不能战,即或效忠,一死而已,丧师辱国,不可救矣。近者杨芳失律于粤城,鲍超骄蹇于西蜀,令彼再如为兵时,跳身做炮眼上,岂可得哉?此赵惠王所以致疑于廉颇,光武所以不用马援也。伏读圣祖仁皇帝圣训,亦以老将气衰不能用,此真圣人之远谟也。”[8]18以上建议中的留强去老弱是顺治帝的圣训,康有为的建议擅于运用本朝圣明帝王之例来提醒当朝君主,从而使得建议得以采纳。

第二:将兵应熟悉地形、民情。康有为在《致邓给谏铁香书》中举例:“张帅之复督粤也,至粤即以粤人为不可用,而远调淮浔之兵,民情不通,地形不谙。”[9]以此主张为将者应熟悉民情、信任当地民众,对辖区之地的地形要有充分的了解,这是领兵者基本的素质,关系到战场胜败和民心所向。

第三:及时掌握军事信息。康有为借彼得一世例子说道:“彼得遗嘱其子孙十四条,三曰:凡欧洲列邦争战,必使俄国预闻其事。”[10]军事信息的及时与否在近代军事战争中显得尤为重要,军队必须时刻关注周边形势变化,主动了解国际局势,才能有准备迎战。

第四:严明军纪。军事纪律是军队战斗力的保证。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中说道:“皇上既赫然罪己,则凡辅佐不职、养成溃痈,蔽惑圣聪、主和辱国之枢臣,战阵不力、闻风逃溃、克扣军饷、丧师失地之将帅,与夫擅许割地、辱国通款之使臣,调度非人、守御无备之疆吏,或明正典刑,以寒其胆,或轻予褫革,以蔽其辜,诏告天下,暴扬罪状。”[8]13康有为以此主张严明军纪,不分尊卑,才能振奋军威,以壮士气,否则容易引起军心不稳,影响军队战斗力。

第五:革督抚为州郡。革省督之制的优点是可以统一一地军政,重兵守卫边疆。清代仍然沿用明朝的督抚治疆政策。康有为在《裁省议》中道出督抚治疆的危害:“以督抚专政之故,故一省有事,败则地方官有责任,而邻省不预焉。故一有事变,各督抚皆以自保疆围为先。”[11]为此康有为主张“裁去元明督抚之制,而复唐宋州郡之法。”[12]中国省制肇始于元代,相沿几百年,难以一时动摇,及时革去省制,功效也须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这对于执政者来说必须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过人胆魄才敢予以采纳。

      

3.建立完整的军事国防体系之策

 

   在国防上,康有为设计了一个陆军、海军、民兵三层相结合、层次分明相互联系的严密的军事国家防务体系。

第一:陆军。康有为针对列强凯靓我国周边地区之态势,提出建立70万陆军为常备军用于陆路边防。他在1898年7月的《请裁绿营放旗兵改营勇为巡警仿德日而练兵折》中提出: “窃查新建军今号劲旅,而每军七千,岁需百万,今行臣改省为道之策,令每道练一军,则全国百道,可得百军,有七十万之兵,而岁增练之,可以立国而无虞矣……吾辽东为俄日所窥,重要极矣,虽不能如德法,亦应以内地二十军轮防之,蒙回缘边,万里广表,难寸寸而守之,非直筑铁路,无以为防。今铁路未筑,自库伦、伊犁亦应宿重兵十军以镇之,西藏难运,可选宿兵四军,桂淇二边,各宿六军,皆调于各省,轮为驻防,以资熟习。夫与其兵败,输数万万于强敌,孰若统筹武备,大振兵威,以先为不可胜乎?”[7]康有为建议全国练陆军七十万,整顿军备、重兵守边疆这是当时形势和边疆危机所要求的。

第二:海军。海防方面,康有为十分重视海军的力量,上书光绪帝希望借鉴彼得一世变法自强之例“造海军以强国势。”[10]5中法战争后,马江海战中福建水师之溃极大地触痛了康有为,他痛感中国海防之弱,说道:“昔甲申之事,法仅以一二舟师,惊我海疆,我沿海设防,内外震动,皇太后皇上宵旰忧劳,召问诸臣,一无所措,乃旁皇募兵购炮,所费数千万计,而安南坐失矣。”他借英国仰仗海军而强大的例子建议光绪帝重视海军建设“方今海水大通,穷地无界。凡军舰所达之处,即为国力所到之处。英为海王,赖海军也。故国无海军,犹鸟之无翼,鱼之无翅,人之无足也。吾国民所在受凌辱,而商务不能保护,以无海军故也。”[13]中日甲午海战后,清政府费巨资由李鸿章亲手呕心沥血创办的海防支柱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亚洲第一的海军被轻易击溃,康有为对加强海防的信心更加坚定。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建议重整海军:“吾东西际海,环七千里,海军国也。甲午之役,海军尽灭,今不可不及图恢复之。”[13]这在北洋海军战败不久、国人信心遭到打击之时敢于提出重整海军是需要强大信心和长远眼光的。

   第三:民兵。康有为在主张建立陆军为主的常备军和海军的同时,还提出了民兵建设的主张。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三书》中系统阐述其练民兵之思想: “三代仁政,寓兵于农,唐代盛强,府兵之力。近者发逆之难,各省团练,咸能保卫桑梓,以报国家。今环球数十国,皆以民为兵,我当此时,亦宜复古,请令各行省二十丁而抽一,除官人及士人外,年自十八至四十,皆列尺籍以为团民,以五年选为战兵,余皆留团,有事则调遣,无事则归耕,岁月之暇,随营训练,统以绅士,给以军械,每月三操,终岁大校,命中者赏以功牌。中国民籍四万万,可以得二千万有勇知方之民团,退可以守,进可以战,声威之盛,冠于四海,是谓起民兵而立团练。”[14]在《上清帝第二书》中,康有为看到西方列强以民为兵的经验,“今环地球五十余国,而泰西争雄,皆以民为兵。”[15]其中俄国“彼得遗嘱其子孙十四条,一曰:俄地兵民,无论水陆勤加教习。致使各臻精锐。”[10]德国“今以德国之小而陆兵常备者六十万,后备者六百万。况我广土万里,辽、蒙、凖、藏、滇、桂诸边延袤,皆接强敌,防不胜防,我亦宜行举国为兵制之制矣。”[13]康有为从而提出“饬绅士各自团练,遇有警事,坚壁清野。”[16]的主张。

 “以挽救民族危机为已任的康有为,在甲午战后,及时提出建立陆军为主体的常备军、规复海军以固海防、起民兵而立团练的三位一体国家防务体系,表明近代中国国防观的重大进步。”[17]光绪二十四年百日维新期间,深受康有为上书感触、有意自强的光绪帝接连发出上谕,命各省筹款添设海军和筹造兵轮,筹办团练,并命户部编列预算,准备筹款编练陆军,基本上采纳了康有为的上述主张。

 

二 创建新式军事学堂

 

1.清朝旧式武科举不符时代要求

 

在《请停弓刀石武试改设兵校折》中,康有为进一步指出武试制度根本培养不出当时中国军队所需的军事人才,在与列强的枪炮的对抗中,传统的大刀长矛已经不堪一击,只能增加无谓的牺牲:“又试偏观武乡会试及各省府州县生童试此,武举人生童,皆一国壮佼膂力之勇夫也。以千五百县合计之,殆百万人矣,而所日夕习练,敝精费日,师教弟学,破家产,费十数年岁而为之以争此进士举人生员之上赏。得之则仕之为将校,总结兵戎者,则拉弓举刀抱石之技也。夫武试之制, 始于唐之武后,于今千二百年矣,乃在德意志初祖沙立曼未出 世之前,此真博物院之古物,足供考古者,岂今犹可抱巨石 以投人,舞大刀而相斗,鸣常镝以相惊呼,以此弓刀石而与数十响之后膛枪,开花弹之克虏伯炮相校呼?既必无是理矣。”[18]康有为用清政府最害怕的民众起义之一——金田起义举例,建议清政府改革培养军事人才制度,否则将无法镇压民众的起义。这一点极大触动统治者的心理,百日维新以及后来二十世纪初的新政都对武科举作出改革直至废弃。

 

2.废除武科举,创办新学堂之策

 

用教育倡导军事一直是康有为所提倡的,“开拓新的求知领域,增进新知要从教育做起。”[19]钟贤培先生评价道“康有为提出在国家的富强关键在于人才辈出,要有一支具有各种专门特长的知识分子队伍,而这只队伍建设和形成基础在教育。同时他把‘育才’和‘兴学’看作是好像植树一样,是一项长期的带有战略性的任务。”[20]

他在《上清帝第三书》中这样明确建议:“吾将才不足,宜令各州县皆立武备学堂,选士肆业,天文地理、布阵绘图、测量算法,选其高等,乃授兵官。其近支王公少年英迈者,宜皆令入堂学习,以备统师,自余旧卉,不通文义韬略者,除勋望大臣及剧悍劲将外,皆予沙汰。规模即变,精神一新,既无践武之风,自收干城之用,是谓广学堂以练将才。”[14]

康有为的“废除武科举,创办学堂”、“广学堂练将才” 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打破了中国传统的以军功和荫袭的选将制度,是具有极强的战略眼光的。然而 “百日新政”期间,光绪帝没有完全采纳康有为的这一主张,只是下诏改革科举和命各省兴办中、小学堂,使得军事改革的程度不彻底和收效甚微,这不得不说是令人遗憾的。但其影响远不因戊戌政变而消散,在后来的新政期间清廷废除科举,建立新式学堂等都是康有为军事思想的延续。

 

三 改革军械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中向光绪帝介绍了外国军械的日新月异,“外国讲求枪炮,制作日新,枪则德有德来斯枪、毛瑟枪,法有沙士钵枪,英有亨利马梯尼枪,美有哈乞开司枪、林明敦枪、秘薄马地尼枪,俄有俾尔达奴枪,而近者英之黎姆斯枪为尤精。炮自克虏伯炮、嘉立炮外,近有毒烟开花炮、空气黄药大炮,以及暗炮台、水底自行船、机器飞车、御敌戎衣、测量炮子表,巧制日新。日本步武泰西,亦能自制新器,曰苗也理枪。”[8]19不仅如此,西方列强在军械研制上极其重视精益求精,“若其讲求枪炮,非止坚轻远准速而已也。制造之法,精益求精。隔山炮大径尺许,乃可人携一段,以逾山越涧。若其大炮长逾十丈,弹大径尺,长逾三尺,中藏小弹千数,触物开花,远击三十里,震烧二丈,深入八尺;其急炮可携者一分钟而数百响,密如跳雨;制枪日精,亦复连响数十。”[21]在这样新式杀伤性武器的威力之下,清军传统的大刀长矛和土枪土炮自然无法抵御列强的入侵,且清政府无意于投入人力物力于武器的研制中,相反禁止民间研制军械武器,防止民众以此反对清政府的统治,这样清朝的军事实力比起举国之力研制武器的西方列强来说自然是远远落后了。

 

四 康有为的军事展望

 

康有为结合本国实际与借鉴国外军事经验多次向光绪皇帝介绍自己的军事理念,并积极希望实践自己的军事理论,在《上清帝第二书》中他对光绪帝说道:“皇上举此经义,行此旷典,天下奔走鼓舞,能者竭力,富者纾财,共赞富强,君民同体,情谊交孚,中国一家,休戚与共。以之筹饷,何饷不筹?以之练兵,何兵不练?合四万万人之心以为心,天下莫强焉!然后用府兵之法,而民皆知兵,讲铁舰之精,而海可以战。于以恢复琉球,扫荡日本,大雪国耻,耀我威棱。”[8]34康有为对军事队伍建设的预计为“要以三年,期使各省均有新法之练兵数千。”[15]100康有为的高足梁启超总结其师的军事展望为“先生以为维新十年或二十年后,民强国富,则可从事于兵。兵即成,号召英国美日以摈强俄,一战而霸,则地球大同之幕开矣。”[24]可见康有为对于自己的近代军事建设理念是满怀自信的,相信清朝的军队能因此而强大起来,足以抵御外侮,收回被侵略的权益和土地,重新回到受到世界尊敬的大国的地位。


 

五 结论

 

道咸以降,晚清政府内外交困,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呼声。康有为站在时代的前沿,钻研西方军事思想,继承本国军事思想的有益因素,形成了近代中国军事转型期具有代表性和前瞻性的军事思想,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军事改革和建设主张,这是时代的产物,体现了民众振兴中华、自强御辱的强烈要求。但康有为毕竟没有主持过军事工作,本人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同时晚清政府的腐朽和财政枯竭也使得康有为的军事主张只能是镜花水月,难以实现。特别是民办军事工业、大力改造八旗兵等,不但清政府不可能同意,民间也不具备相应的条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康有为振兴中国、抵御帝国主义列强的民族自强意识与捍卫腐朽清王朝地主阶级同志的卫道士意识相互交织,这是时代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投影。马洪林先生在《康有为评传》中说:“认识康有为、研究康有为、评论康有为的首要问题是抓住他的思想主体和本质。”[25]我们在学习和总结康有为的军事思想时,特别应注意把握本质和主体,抓住积极因素为我所用,为当代所借鉴,摒弃时代的糟粕。戊戌政变使康有为主导的百日维新归于失败,但其影响却并没有消散,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新政对于新军的建设如停止武举、开办新式武备学堂、派遣留学生赴国外学习军事等都是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所提出的的军事建设主张,可见康有为的军事思想影响之广泛和深远。

当前我国正走在新型军事化的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需要强大军事实力的支撑,这也是综合国力的一个体现。康有为的军事思想中诸多方面值得当代军事建设予以借鉴和吸收,我们要学习他与时俱进,敢于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开拓创新精神,这对于建设国防、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康有为.康氏家庙碑[M] //南海康先生年谱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138.

[2]赵尔巽.康国器传[M] //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98.

[3]汤志钧编.上清帝第六书[M] //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212.

[4]蒋贵麟主编.上清帝第三书[M] //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十二).台北:宏业书局,1987:66.

[5]蒋贵麟主编.上清帝第一书[M] //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十二).台北:宏业书局, 1987:4.

[6]汤志钧编.汰冗兵疏[M] //康有为政论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102.

[7]汤志钧编.请裁绿营放旗兵改营勇为巡警仿德日而练兵折[M] //康有为政论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318.

[8]蒋贵麟主编.上清帝第二书[M] //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十二).台北:宏业书局, 1987:18.

[9]康有为.致邓给谏铁香书[M] //康有为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

[10]蒋贵麟主编.俄彼得变政记[M] //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十).台北:宏业书局,1987:11.

[11]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九集)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66.

[12]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614.

[13]蒋贵麟主编.请计全局筹巨款以行新政筑铁路起海陆军折[M] //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十二).台北:宏业书局,1987:49-50.

[14]汤志钧.上清帝第三书[M] //康有为政论集(上) .北京:中华书局,1981:139.

[15]蒋贵麟主编.上清帝第五书[M] //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十二).台北:宏业书局,1987:18.

[16]汤志钧.上清帝第二书[M] //康有为政论集(上) .北京:中华书局,1981:114.

[17]季云飞.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军事改革思想[J].军事历史研究,1999(3):141.

[18]汤志钧编.请停弓刀石武试改设兵校折[M] //康有为政论集 (上) .北京:中华书局,1981:272.

[19]董士伟.康有为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18.

[20]钟贤培.康有为思想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83.

[21]汤志钧编.请计全局筹巨款以行新政筑铁路起海陆军折[M] //康有为政论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362.

[22]汤志钧.请废漕运改以漕款筑铁路折》[M] //康有为政论集》(上),中华书局.北京:中华书局,1981:356.

[23]汤志钧.海外亚美欧非澳五洲二百埠中华宪政会侨民公上请愿书[M] //康有为政论集 (上) .北京:中华书局,1981:624.

[24]梁启超.康有为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77.

[25]马洪林.康有为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5.


 

 

Chinese Dream of Building A Strong Military ——A Research of  KANG Youwei’s Military Reform Thoughts Before the Wu—xu Coup

Chen Xu-nan

  College of History,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BeijingChina

ABSTRACT:  Kang Youweis military though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military thought history, it is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increasingly grave national crisis and social situation. Kang Youwei believes that the nation must vigorously develop the military, and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military development recommend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omestic crisis and learn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Before the Wu-xu coup for the center from the military thought origin, reform of military system, create a new military schools, reform of ordnance, strengthening the army logistics support construction of Wu-xu coup of Kang Youweis military thought do some analysis. Have a far-reaching impact and significance on research, modern military thought and contemporary military construction.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