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丰
有清一代,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在办理政务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满文档案,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满文档案就有20。余万件(册),大部分为内阁、军机处、内务府和宗人府等中央机构形成的满文档案,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100。万件(册)明清档案的五分之一,是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宝贵资料。本文拟就内阁满文档案的形成、特点、种类、内容及其整理编目和翻译出版状况作一概述,以期有助于清史和满学研究者了解利用。
一、内阁满文档案的形成及其特点
内阁是辅佐皇帝办理国家政务的中枢机关。清入关前,于天聪三年,设文馆于盛京,翻译历代王朝典章制度,“以历代帝王得失为鉴,并记国家政事,以昭信史”。(王先谦《东华录》天聪四年)天聪十年,改文馆为内三院,“曰内国史院,掌记注诏令,编纂史书,及撰拟诸表章之属; 日内秘书院,掌撰外国来往书状,及救谕祭文之属; 曰内弘文院,掌注释历代行事善恶,劝讲御前,侍讲皇子,并教诸亲王,及德行制度之属。各设大学士掌之”。《钦定光绪朝会典事例》卷十一)清入关后,顺治二年,以翰林院官分隶内三院,称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秘、书院、内翰林弘文院。顺治十五年,改内三院为内阁。顺治十八年,康熙继位,复内三院旧制。至康熙九年,又将内三院改为内阁。自此以后,内阁为定制,直至宣统三年四月,责任内阁成立,内阁被撤销。
内阁的职掌是“掌议天下之政,宣布丝纶,厘治宪典,总钧衡之责,以赞上理庶务”。《钦定光绪会典》卷二)内阁内部设有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蒙古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浩救房、稽察房、收发红本处、饭银处、副本库、批本处等机构。另外,内阁还兼管实录馆、明史馆、会典馆、三礼馆等各修书馆事务。内阁设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侍读、典籍、中书等员,负责办理阁务。
满文是我国少数民族满族创制并使用的文字。早在清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为了适应满族社会的发展,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命额尔德尼、噶盖二人以蒙文字母为基础创制满文,因草创的满文无圈点,故后人称之为“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这种满文通行三十余年后,发现“上下字无别,故‘塔’、‘达’,‘特’、‘德’,“扎’、‘哲’,‘雅夕、‘叶’等不分,均如一体。若平常语言,按其音韵,尚可易于通晓。至如人名地名,则恐有误”。《满文老档》天聪六年正月)遂于天聪六年正月,清太宗皇太极命达海改进老满文,在原字母旁添加圈点,加以区别,并新增一部分拼写外来语的字母。自此之后,满文定形,再无变化。经过达海改进后的满文,后人称之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
众所周知,清朝是以满族上层为核心建立的封建政权,规定满语为国语,称满文为清字。同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机构内,一般都分设满汉官缺,要求满洲官员都用满文缮写公文,不准擅自使用汉文,否则重者治罪,轻者训伤。与此相适应,有关浩救、谕旨、寄信及各部院的行文,也都用满文书写。
内阁作为中枢机关,每天都承接**公文,包括制、诏、浩、救、谕、旨、题、奏、表、笺、咨、呈、札等,其中不乏大量的以满文书写的文书。内阁在处理这些公文的过程中,按一定顺序,或将原件归类存档,或依照原件抄录成册存档,以备日后查考和修书之用。另外,内阁所属的各修书馆每当修书时,除利用内阁所存的各项档案外,还向中央和地方各机构抄取有关档案文件,其中就有相当数量的满文档案。侯修完书后,将这些抄来的档案和修书底稿一并存档保存。因此,清代形成了大量的内阁满文档案。
内阁满文档案数量浩繁,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就有110万余件(册),占馆藏满文档案的二分之一,而且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是研究清史和满学的第一手资料。此外,内阁满文档案历史悠久,这是其他中央机关满文档案无法比拟的。如满文老档、国史院档、满文木牌和盛京五部满文档案等,均形成于清入关前,且相当一部分以老满文记载,是研究清开国史、满族社会发展史以及满文创制演变过程的罕见资料。
二、内阁满文档案的种类及其内容
内阁满文档案数量巨大,文种繁多,内容丰富,不便逐一细述,现将其主要档案分类介
绍如下:
第一类、内阁进呈的文书
1.题本 题本是清代官员向皇帝请示汇报的重要文书之一。题本又分部本和通本,在京各部院缮写呈进的题本,称为部本; 各省将军、总督、巡抚等员缮写呈进的题本,称为通本。无论是部本,还是通本,均经内阁转呈皇帝批阅。题本到内阁后,先经阁臣阅览,缮拟批语,名为“票拟”。票笺呈皇帝核准后,批本处翰林中书和内阁学士先后照票笺上所拟文字,分别以满文、汉文,用红笔批于本面,故将题本又称“红本”。经过批红的题本交收发红本处,六科给事中每日前来领取处理,到年终仍由六科给事中汇总交回收发红本处收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满文题本104万余件,其中绝大部分为残破题本,共计96万余件,完整题本只有8万余件。完整题本的起止时间为顺治元年至光绪二十四年,其内容按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分别介绍如下:
(1)吏科题本内容主要有各级文职官员的挑选任用,升迁调补,到任卸任,休致开缺,病故致祭,丁忧抚恤,请假销假,京察大计,奖赏议叙,纠参处分,封赠袭荫等方面。
(2)户科题本内容主要有征收地丁钱粮、官庄粮石、盐课关税,以及遭灾贩济、免征赋税; 征收潜粮、潜项及题报潜船起运、回空、过境日期; 各地常平仓、义仓、社仓的设置,仓积粮谷的收储、易换、借拨、平集买补和盘点; 户部和地方各库金银钱文、绸缎布匹、颜料纸张等项的收存动用,以及年终盘点报销; 开垦地亩,丈量土地,兴修水利,粮食收成,开采矿藏和商业贸易等方面。
(3)礼科题本内容主要有元旦、冬至、万寿、千秋、大婚和登极等庆典; 为节孝、五世同堂和高寿等人颁赏族表; 致祭陵寝、坛庙、祠堂、河神、山神及各项祭祀费用的开支报销; 各级官学的教学活动,岁试、会试、殿试的举行和各种经典史书的编纂刊行,各级衙署和官员印信的制铸、颁发、更新及题报接印日期; 蒙古王、公、贝子等升迁调补、年班入觑、病故致祭,以及审办蒙古各种案件; 外国和各藩属国遣使进贡、庆贺并接待赏赐,派员护送; 日蚀、月蚀、星异及制定历法,颁领时宪书等方面。
(4)兵科题本内容主要有武职官员的挑选任用,升迁调补,到任卸任,休致开缺,病故致祭,丁忧抚恤,请假销假,奖赏议叙,纠参处分; 武科乡试、会试、殿试的举行,驻防官兵的调遣换防、巡查会哨,行围操演和军台、卡伦的设置裁撤; 军营兵器、牲畜的清查补充,以及滋生银两、红白喜银的动支报销,骤站的设置管理及其各项费用的动支报销; 各种战争的发生,委派官兵征战,战争物资的筹办起运及各项军需费用的动支报销等方面。
(5)刑科题本内容主要有修定律例,秋审朝审,审理拐卖人口、打架斗欧、杀人害命、偷盗抢劫、贪污舞弊和土地、房屋、债务、婚姻纠纷等案件; 徒流监禁罪犯的管理和缉捕逃人; 查办赌博、娟妓、私铸钱币、私酿酒曲、偷挖矿产、私熬盐硝、偷伐林木等违禁事件等方面。
(6)工科题本内容主要有建造修缮宫殿、陵寝、坛庙、祠堂、衙署、城垣、营房、塘房、仓、道路、桥梁等项工程及工料银两的估算报销; 修造船只、车辆、兵器及工料银两的动支报销; 工部所属工关税银的征收、报解和奏销等方面。
2.黄册 黄册是随题本进呈的附件之一,因以黄绞制作封面而得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满文黄册3500余册,起于顺治二年,止于光绪二十九年。其内容主要有奏销官员傣银、兵丁晌银、地丁钱粮、喂马草豆价银、工程费用和祭祀费用等数目; 奏销户部银库、缎库颜料库和工部节慎库、制造库等库存银两、钱文和物品的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项数目; 注销在京各部院承办事宜的已完未完事件; 京师和盛京官员的京祭大计; 秋审罪犯、绞斩罪犯、缓决罪犯的案由及口供; 坛庙斋戒日期等方面。
第二类、编年体汇抄的档薄
1.秘书院档 秘书院档起于顺治元年四月,止于康熙二十七年十月,一般每月为一册,共计78册。主要抄录秘书院缮拟颁发的制、诏、浩、救和祭文、祝文,以及本院进呈的启奏本章和王、贝勒等贺表等文书而成。其内容主要有各级官员的封赠承袭,皇太后、皇后、妃、公主、格格等的册封; 以及秘书院的各项日常活动等方面。
2.票签档 票签档起于顺治二年六月,止于顺治九年九月,一般一月或半月为一册,共计102册。该档系抄录题奏本章事由及其所奉谕旨而成,其抄录的题奏本章的事由较六科史书和丝纶簿详细,往往整本抄录。
3.史书 史书起于顺治四年十月,止于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装订成册,每月为一册,抄录题本事由及批红而成。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史书,绝大部分是满文,而且抄录的事由较为详尽。其余各朝的史书多为满汉合壁,抄录的事由也越往后期越简略。不过,史书作为编年体档簿,不仅便于查阅利用,而且在现存题本残缺不全的情况下,将弥补其不足。
4.密本档 该档起于顺治十年一月,止于康熙十九年正月,每月或半月为一册,共计
153册。密本档是抄录有关官员呈进的密本而成,其内容主要有清入关初期在云南、广西、
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地的军事活动,包括镇压明末农民起义余部,征战明朝残余势力,镇压.y成功等抗清斗争,收复台湾和征讨沿海地区海盗等战争。此外,还有郑之龙投诚清朝,设官管理西南地区,有关官员的纠参处分和西洋传教士的活动等情况。
5.上谕档 该档起于雍正元年,止于嘉庆八年,每季为一册,共计62册。上谕档是抄录内阁承宣办理的上谕而成。在每道上谕档之后,均注明该上谕的处理结果。
6.清折档 又名别样档。该档起于乾隆元年,止于嘉庆九年。乾隆朝的清折档按季为册,每年分春、夏、秋、冬四册,嘉庆朝的则按月为册,每年分十二册,现存清折档102册。该档是抄录军机处送内阁传抄与在京各部院办理的奏折及其所奉上谕而成。内容与军机处录副奏折和月折档重复。
7.行文档 该档起于康熙九年,止于乾隆六十年,共计258册,主要是靖边、安远、靖寇、扬威等大将军抄录其有关题、奏、咨、札、呈等文书后咨送内阁的档册。内容多与平定三藩之乱和西北用兵等重大军事事件有关。
第三类、纪事本末体汇抄的档簿
1.俄罗斯档 该档起于顺治十二年五月,止于道光三十年一卜一月,一般多年合为一册,共计24册。其内容集中反映了中俄两国互派使臣、相互贸易、查送逃犯、划定边界,以及俄国侵占我国领土,清政府和有关边境地区人民抵御俄国入侵等情况。
2.八旗世袭谱档 该档起于康熙朝,止于光绪朝,共计763册。八旗世袭谱档所记内容主要是八旗世职官员的世系和家谱。
3.皇册 该册起于顺治朝,止于光绪朝,共计119册。皇册所记内容是宗室、觉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和外潘蒙古世职官员的花名、授封世职缘由及世袭等情况。
4.蒙古堂档 该档起于顺治十三年,止于乾隆五十一年,共计110册。蒙古堂档是内阁蒙古堂(即蒙古房)抄录有关文件而成的档册总称。抄录的文件主要有内外蒙古王公、达赖喇嘛等少数民族首领的奏书,以及颁给他们的诏、浩、救等。其封面所书名称极不统一,如诏档、浩救档、救奏档、来文档、和图档等。其内容主要反映这些少数民族首领的授封、进贡和赏赐等情况。
第四类、内阁日行公事档薄
1.丝纶薄 丝纶簿起于顺治十八年四月,止于嘉庆六年,共计357册。它是内阁满票签处抄录经批红发回题本的时间、作者、事由及批红而成的档簿。其所记的题本事由极为简单,远不如史书详细,但可以作为史书和题本的一种检索工具。
2.大事记,又名记事档或大记事大事记起于乾隆元年二月,止于宣统三年四月,共计697册。它是内阁满票签处的值班日记。内容有值班日期,值班者姓名,以及收发文书的时间、作者、事由、数量和处理结果。大事记可作为内阁上谕档、清折档的目录。
第五类、各修书馆档案
1.满文老档 该档是用无圈点满文记录清入关前各项活动的编年档册。起于明万历三十五年,止于清崇德矛年。内容涉及清入关前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天文、地理等方面。满文老档的原档三十七册,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是乾降四十年、四十二年以无圈点和有圈点满文分别重抄的草本、正本各二套,每套26函,180册。
2.国史院档 它是以满文记录清入关前后各项活动的编年体档册。起于天聪七年正月,止于顺治十八年六月。天聪、崇德朝的档案,或一年为一册,或数月为一册; 顺治朝的档案,每月为一册,共计122册。内容反映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民族、天文、地理等方面。
3.满文起居注册起居注册,简称起居注,是专门记载皇帝言行的册籍。起居注采用编年体例,逐日记载,每月分作两册。起居汁分满、汉两种文本.内容完全一致。现存满文起居注始于康熙十年.止于宣统二年,共计4700余册.分别保存干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70。余册,台湾故宫博物院4000余册。其所记内容主要包括朝会、祭祀、典礼、日讲,以及谕旨、题、奏,官员引见、觑见、召见、请训、陛辞,官员的升迁、降革、休致、死亡,皇帝与大臣们的奏对问题等项。
4.满文木牌 它是清入关前以木牌为书写材料形成的一种文书档案。据杨宾著《柳
边纪略》记载:“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为牌子,发削木片,若牌故也。存贮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文字多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矣。”由于历史上的诸多原因,保存至今的满文木牌极少,只有28支,均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木牌以杨、柳、松等木制成,形装各异,有的削成薄片,两面书写; 有的削成长方体,四面书写。其长短宽窄也不一致,最长者33厘米,最短者16厘米,最宽者47厘米,最窄者1. 8厘米。木牌的一端,一般均有一小空,是供贯绳之用。木牌的记载十分简单,不记书写者的名称和书写时间,只简单地记事。如,“正红旗、镶红旗先锋合兵进略,镶红旗先锋先至文安城,克之。昊山牛录下尼雅罕先登城,乌巴海牛录下色勒第二登城”。再如,“石廷柱旗同八旗兵击败芦构桥兵,获马八匹”。现存28支满文木牌,从书写的满文字体和所记之事分析考证,均系崇德元年武英郡王阿济格率兵攻战明军时形成者,内容多反映战况和俘获物品。
5.盛京五部满文档案 清入关前,于夭聪五年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于盛京。盛京六部档案,由于年代久远,保存下来的数量极少,其中工部档案一件也没有保存下来。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盛京吏、户、礼、兵、刑五部满文档案,共计109件,起于崇德元年正月,止于崇德八年九月。盛京五部满文档案用高丽纸书写,各件长短不齐,大小各异,小者一张高丽纸,长70. 8厘米,宽27. 5厘米; 大者竟用三张高厘纸贴接,长3547厘米,宽66厘米。在每件档案的末尾年月日处,以及高丽纸接缝处,分别加盖各该部朱印。在这些档案的上方或下方,均用满文注明“要写”、“已写”、“不要”、“已抄录”、“已写入档子”等字样,而且有的档案包皮纸上用满文写明“某年某部咨送档子”字样。由此可见现存的盛京五部满文档案是国史院为修史从各部调取者。其内容主要反映官员的升迁调补、奖赏议叙、纠参处分; 出征官员俘获人口、物品及分赏数目,各地田禾长势灾情,支给天坛、太庙、堂子、福陵等处绸缎布匹数目;致祭坛庙、陵寝和授官、封爵等项活动的礼仪,蒙古王、公、台吉来朝庆贺、进献贡品和宴请赏赐;八旗官兵行围训练,巡查换防和马匹倒毙数目; 偷盗抢劫、杀人害命和官员犯法等案件的审理等情况。
另外,还有满文实录、圣训、本纪、列传、大清律、会典、会典事例、各部则例、八旗通志、元史、明史、清文鉴、无圈点字书、盛京赋等书籍及其稿本,约计1500。件册。其中各书的稿本尤为珍贵,对研究清代官修书籍的取材标准和编撰过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内阁满文档案的整理编目和翻译出版
内阁的满汉文档案,原存放在紫禁城内东南隅的内阁大库内。至清末,由于年积月累,档案数量越来越多,大库已难容纳,再加库房年久失修,潮湿雨淋,霉烂虫蛀,损坏严重。光绪二十五年二月,内阁大学士李鸿章等奏称:“查库内恭存朱批红本,历年存积,木格已满,即使再行添置,而限于地势,日久仍不敷用,……谨拟通盘详查,将所有经过多年潮湿霉烂之副本检出,派员运往空闲之处,置炉焚化,以清库贮。”(光绪朝内阁奏稿)遂经批准后,除光绪元年至二十四年的正副本,不论是否霉烂,一律保留,以备将来查考外,“其远年新旧各本,及新旧记事档簿,仍著原派各员等,将实在残缺暨雨淋虫蛀者,一并运出焚化”。(内阁北厅《清查光绪年红本档》,转引自《清内阁贮旧档辑刊》)由此可见,内阁档案在清末不仅遭到自然损坏,而且遭到人为销毁,估计当时被损坏和销毁的档案数量不少。事过22年后,被保存下来的内阁档案又一次遭到厄运。1921年,发生了中国档案史上有名的“八千麻袋事件”,致使大量的内阁满汉文档案流散,造成严重的损失。内阁档案经过这两次灾难,不仅数量大为减少,而目_原有整理基础完全被打乱,查阅利用极其不便。
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下属的文献部成立后,开始整理仍留存内阁大库的档案,由于诸多原因,当时整理的满文档案数量极为有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对历史档案的保护管理利用,成立历史档案馆,负责历史档案的接收、整理、保管、研究和利用工作。培养满文专业人材,在历史档案馆内设立专门机构,从事满文档案的整理、翻译和研究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110余万件(册)内阁满文档案,基本整理完毕。档簿类的档案,采用文种一朝年,或文种一机构一朝年的原则整理,逐册登记编目。目录填注之项有档号、档册名称、起止时间和册数。折件类的档案,主要指题本,残题本按六科一朝代的原则整理装袋,逐袋登记编目,目录填注之项有卷号(即袋号)、所属科的名称、朝代和件数; 完整题本按六科一朝年的原则整理排序,逐件装入纸袋,编写件号,而后又按一定厚度装入纸盒,编写卷号(即盒号)。根据文件的排列顺序,逐盒逐件登记编目。目录填注之项有档号(包括卷号和件号)、文件作者、时间、件数和缩微号。不过,目前所完成的只是档案实体的顺序整理工作,虽然便于保管和按时间查找利用,但不便于按问题、人物、地区查找利用,要查找利用某一专题档案文件,则需要将有关档案逐件逐册从头到尾翻阅一遍,费时耗力。因此,将来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对档案逐件逐页摘由填卡,编制出较完整系统的反映档案内容的综合分类目录和各种专题目录,这样才能便于档案的查找利用。
满文档案不同于汉文档案,通晓满文并且能直接利用满文档案者寥寥无几,客观现实需要满文档案工作者不仅要整理好档案,而且要翻译出版档案。因此,满文档案工作者除整理编目外,一直重视翻译工作。到目前为止,编译出版的满文档案主要有:《满文老档》上、下两册,共计100万字,199。年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上、中、下三册,共计100万字,1989年10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盛京刑部原档》一册,共计15万字,1985年3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编翻译的满文档案72件,均系盛京刑部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清入关前形成的满文木牌和盛京吏、户、礼、兵四部满文档案等文件,共计244件,全部翻译完毕,约计12万字,编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四期,1990年5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内阁满文俄罗斯档已全部译出,其中顺治、康熙和雍正三朝的档案约计40万字,编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上、下两册,1981年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另外,从内阁密本档、票签档和史书内挑选有关郑成功史料,编译成《郑成功满文档案史料选译》一书,分上、中、下三册,约计80万字。上册19万余字,1987年9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中、下二册待出版。以上内阁满文档案的翻译出版,不仅得到了史学界的重视和好评,而且也得到了出版界和档案界的好评,《满文老档》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首届古籍整理出版成果”三等奖,《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获得中国档案学会颁发的“优秀成果”三等奖。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需要进一步加强内阁满文档案的整理编目和翻译出版工作,为清史和满学研究提供丰富翔实的档案史料。
(作者单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责任编辑赵阿平〕
转引自:《满语研究》1997年第1期(总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