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资料 思想 文采 道德——对历史学家的思想要求(三)
资料 思想 文采 道德——对历史学家的思想要求(三)

资料 思想 文采 道德——对历史学家的思想要求(三)

戴逸

 

当前,历史科学虽有长足的发展,但也碰到了许多间题和困难。国家由于财政拮据,对人文科学研究的投入不足,学校缺少经费。历史学人才的培养颇不景气,教学和研究工作待遇菲薄,学生望而却步,故招生的生源不足,毕业生就业的渠道不畅,经商成风,旁鹜他业,使人才不能脱颖而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非常需要人文科学,需要历史学人才。其实,社会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历史学家是很不容易的,不仅国家要投入,学校要重视,学生本人更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所谓“百年树人”,是说造就人才必须在很长的时间内形成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的风气与环境。前人说过,优秀的历史学家应具备史学、史识、史才、史德。我把前人说的这八个字转换成“资料、思想、文采、道德”。含意不完全相同,而大体上还是接近的。“学”是指知识、资料、信息;“识”是指理论、思想;“才”是指文才、才华;“德”是指道德、人格。这是对历史学家四个方面的要求。每位历史工作者必须从这四个方面用功夫,努力锻炼,不断提高,才能成为合格的,以至优秀的历史学家。

三、文采

 

    研究的成果要表达出来,写成文章,这样就要讲究表达方式,力求写得通顺流畅、文采斐然。

    写文章表达科研的成果,首先要写得明白易懂,要让大家容易理解你的研究成果,力求把深奥的道理浅显而又准确地讲出来。文章如果艰深海涩,那末,你的研究成果就难以被人理解和接受。有一位研究先秦史和甲骨文的先生,他写了一篇论文,向郭沫若请教,郭沫若说:我读了几遍,这文章的意思,我没有读懂。如果连郭沫若这样的专家,读不懂这篇古代史和甲骨文的文章,那恐怕世界上不会有人能够读懂它。文章本来是写给别人看的,谁也看不懂的文章,大可不写。这位先生的研究成果,虽然极有价值,也不会有人理解它、接受它。

    写文章和平时的说话聊天不完全一样。尤其是写学术论文,不是率尔操瓤,随意为之,而要非常用心,力求合乎文法,合乎逻辑,文从字顺,概念准确,条理清楚,观点鲜明。要勤写多写,孜孜以赴,切不可粗心大意。

    写文章是很艰苦的,一篇精采的文章,读起来优美流畅,如行云流水,但写作时却冥心苦想,惨淡经营,并不是轻轻松松地挥洒立就的。当然,才思敏捷的人也是有的,但要写出好的文章,仅靠先天的聪慧是不行的,必须有后天的勤学苦练。有的人文章写得快,所谓“文不加点”、“一气呵成”、“倚马千言”,是形

容文章写得快。有的人早已构想好了,己有腹稿,成竹在胸,故落笔很快。也有的人,下笔甚快,写成草稿之后,还要反复修改,后期加工做得非常细致。

    我主张初学写作的人,对自己文章的质量要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字斟句酌,精心推敲。“推敲”这两个字,包含一个典故,唐代贾岛是著名的“苦吟”诗人,他写诗琢磨修改,极费心力,故多佳作。他曾经写一首诗,描写寺庙前夜晚的景色,其中有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

门”,写下这两句后,他想:是用“僧推月下门’“好?还是用“僧敲月下门”好?反复考虑,于是“推”啊,“敲”啊,琢磨得出了神,别的事都不注意了,走在路上,竟冲撞了官府的仪仗。这个推敲的故事,说明写文章时注意力的集中。在我们一般人来说,“推”字也好,“敲”字也好,差别不大,都可以用,不值得多加考虑_而贾岛竟为这一字之差,翻橱徘徊,走路也出了神。在似乎很细微的差别上,也要下大功夫,这就是大诗人和一般人的不同所在。杜甫有两句诗,“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童细细开”,拿来形容写文章是非常贴切的。“繁枝容易纷纷落”,是指噜苏冗繁的空话赘语要大刀阔斧、毫不顾惜地砍掉;“嫩叶商量细细

开”是指新颖的思想、微小的细节要花大功夫,仔细琢磨,精心考虑。这样才能够写出好文章。

    写文章力求精练,提倡写短文章。中国有写短文的传统。远古时代还没有纸张,文字都刻在甲骨上,或铸在青铜器上,或写在竹简上,不允许写许多废话、空话,只能开门见山,直书其事,文章简练扼要。老子的一部《道德经》,内容丰富深奥,只有5000字。孔子的《论语》,都是很短的语录,只有几个字或几十个字。从前向皇帝上万言书,议论很多重要事情,那是了不起的长文章、大文章,也不过一万个字。像今天动辄数万言,有时离题千里,不着边际,令人难以卒读。

    应该用简短的篇幅来表达丰富的内容,切忌用庞大的篇幅,表达贫乏的内容。因此写文章就要字斟句酌,惜墨如金,写得内容充实而文字精练,把那种无用的空话、套话、废话统统删掉。历史学家范文澜有两句名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上联是说,做学问要甘于清苦,甘于寂寞,长期坐冷板凳;下联是说,写文章要有内容,不要空话连篇。这两句话可以作为我们治学的座右

铭。

 

资料来源:戴逸《资料 思想 文采 道德——对历史学家的思想要求》,《历史教学》,199610期。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