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曾经发生的事件进入文献记载之后,事件的历史性塑造过程就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开始了。历史学家和芸芸众生所面临的往往并不是过去的那个事件本身,而只是对于事件的解释、理解和动态认知。
由于历史变迁过程中的政治喜好影响、价值观念变迁、人类的选择性记忆以及历史事件本身的丰富性同文献记载的平面化性质之间的矛盾等原因,对于历史事件及参与其中的人物的认识,就成为历史学研究中最容易产生分歧的焦点.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之间,对于李鸿章的研究和评价,反映了中国学界历史人物研究的视点由单一的“政治标准”向更加学理化的理性研究的进展的话,那么对于洪承畴的研究,也许需要进一步作理性的判断,简单的否定和简单的肯定都是不利于学术发展,无助于历史研究的。
对于历史人物研究的前提应该是,学术的观点之争,不要影响对于历史文献、历史遗迹的保护和研究。过去的许多年里,因为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很多与著名历史人物相关的文献、文物遭到毁坏和流散,这方面的研究也不能健康科学地进行下去,这是非常可惜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历史研究的深入,一些民间学者和地方政府在保护本地文献、文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许多被主流史学界忽视或遮蔽的历史资源也被激活。在福建南安成立的洪承畴研究会,就是这样一个积极致力于洪承畴研究的民间学术团体。
2007年11月1曰,洪承畴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讨论会在洪承畴的家乡福建南安市英都镇召开,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马大正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李治亭教授,传记组专家赫治清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世愉研究员等专家莅临会议。
马大正教授等作了专题发言,李治亭、李世愉同研究会的成员们作了学术交流,从多个方面对如何展开研究、研究中应该注意什么等作了指导和交流,并回答了研究会会员们提出的问题。
如何评价洪承畴,是这次会议涉及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马大正教授说,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形成了两大历史遗产。一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二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基于这两点,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评价洪承畴的出发点和方法。这就是:(1)从满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份来看;(2)从洪承畴降清以后他政治的全过程和历史作用来看。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洪承畴是明清鼎格时期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他的活动与明亡清兴的重大历史转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这段历史绕不开洪承畴,可见洪承畴研究的学术价值非同一般,学术界要正视这一点。毋庸讳言,洪承畴是一个有争议有历史人物,特别是他兵败降清并成为清军对付明朝的一个重要将领,历来颇受訾议,但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单纯主裁判历史人物的节好坏是不够的,应该更全面地加以研究。目前,史学界有关洪承畴的研究是不够的,还有待深入。实际上,除了叛明降清之外,他还与明末政局、与南明隆武政权和永历政权、与江南秘密复明运动、与清廷和满族贵族等等问题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今天有必要加以更全面深入的研究,得出客观公正的历史结论,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来探究明清之际那个风云动荡的历史年代的面貌。马大正教授还指出,正在编纂的新《清史》,在通纪和传记中,都会给以评价。他还对深化洪承畴研究的意义及方法提出了重要意见。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李治亭研究员认为,洪承畴是清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应该把。他放在清王朝统一全中国的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认识。
其次,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洪承畴研究会秘书长洪榕光先生对洪承畴故居、洪承畴纪念园、洪氏家庙等遗迹和建筑群落的整体保护情况向与会专家作了介绍。洪榕光先生特别强调,距洪承畴故居几百米处,有一所明代乡村馆学一一溪益馆,是洪承畴童年读书处。经历400多年风雨,仍然保存完好,现在是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关专家说,明代乡村馆学的建筑遗存,泉州市仅此一处,弥足珍贵。此后,专家们对一些残存的与洪承畴关系非常密切的石刻作了考察,马大正等专家建议对这些在露天的石刻应该想办法做抢救性保护。
专家们一致认为,地方性的历史研究会的成立和活动的开展,对于文物遗迹的保护与研究是一个非常好的支持,也肯定会在积极利用各方面学术资源的前提下,拓展洪承畴研究的学术视野。
政协南安市委员会主席戴爱国,泉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信访局长洪自强,南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戴景胜,英都镇党委书记陈文举等地方领导出席了这次会议。
(资料来源: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