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这场战争虽然有海陆两个战场,但是,海上战场处于关键性的地位。战前中日两国海军近代化进程的快慢和水平的高低,对海战的胜负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在纪念甲午海战100周年的时候,探讨中国海军近代化同甲午战争的关系,可以对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国防观念上开始了重要转变。面对日益严重的海防危机,清政府逐步改变了重陆轻海的国防思想,将海防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上议事日程,同时接受了“师夷长技”的主张,认识到引进西方先进海军技术装备的必要。观念的更新带来了海军建设的进步。从19世纪6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中国海军近代化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南洋海军、福建海军、广东海军初具规模,具有当时亚洲第一流近代化装备水平的北洋海军于1888年正式成军。与此同时,先后建成了远东第一流的旅顺、威海军港。在南起琼州、北至营口的万里海疆上,建立了一批新式海防炮台。创办了许多新式海军学堂,造就了一批海军人才。清末海军近代化建设的成就,增强了中国海防力量,对防御日本的侵略起了重要作用。
北洋海军在甲午海战中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我们决不能忽视和低估它在甲午战争中抗击日本侵略所起过的重要作用。
甲午战争对中国海军的近代化建设是一次检验。北洋海军的覆灭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当时中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清政府在战争指导上的一系列错误。就中国海军本身来说,在于其走向近代化的进程缓慢、实现近代化的程度不高。
第一,清末中国海军建设有很大的被动性,没有抓紧抓好海军近代化建设的有利时机。
长期以来,由于海权观念淡薄,清政府海军建设没有同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清政府建设近代海军的动因是西方列强海上侵略对清朝统治造成的威胁。历史多次表明,一旦西方列强的海上侵略威胁缓解,清政府海军建设的紧迫感就消失了。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威海、旅顺军港建成后,清朝当局认为“渤海门户已有深固不摇之势”,中国海军“以之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尚不余”。海军建设的紧迫感一落千丈,停滞了对世界海军先进技术的追赶,停滞了舰船和火炮装备的更新。实际上是将整个海军建设停顿下来,错过了继续发展海军的一个良好时机。而在此期间,日本海军力量迅速发展起来,接近甚至在许多方面超过了北洋海军。正是以此为条件,日本才敢于发动侵华战争。
第二,甲午战争前,中国海军近代化建设没有解决建立先进的军事体制问题。
长期以来,清朝当局对西方军事优势的认识基本停留在“船坚炮利”这样的表象上,对革新旧军制、建立新军制是漠视的。清末中国海军是一个新军种,但是,它的编制体制基本上是沿袭旧军制,脱离了武器装备的发展和近代战争的实际。近代海军建设和作战强调统一指挥,但是中国各支海军却是各立门户、各自为政,实际上没有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海军指挥机构。就是北洋内部,也没有建立统一的海防作战指挥系统,存在着指挥多元化的情况。海军的管理体制和兵役制度也是陈旧落后的。军事制度的落后,是北洋海军在甲午海战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清末海军近代化建设没有确立先进的军事思想。
长期以来,清政府在海军建设中一直忽视了对先进海军战略战术思想的学习研究。清政府办海军以来,曾就海军建设问题多次展开过讨论。但是,这些讨论很少就如何运用海军、海军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战略战术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清政府的海军衙门虽然设置了许多办事机构,唯独没有一个研究海军战略战术的部门;翻译了许多外国海军书籍,但大多是介绍西方海军专业技术和海军历史的,介绍西方先进军事思想理论的书籍很少;创办了许多海军学堂,但主要是教习海军技术,对海军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的学习研究比较忽视。因此,海军学堂培养出来的人才虽然掌握了比较先进的海军技术,但近代海军军事理论素养不高,战略战术思想比较陈旧。没有先进的海军军事理论指导海军建设和作战,是清末中国海军在走向近代化进程中的严重缺陷。在落后陈旧的海军军事思想指导下,清末中国海军长期被作为守岸的工具,实行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根本没有想过要争得制海权。而没有制海权的思想,消极地防口守岸也是难以成功的。甲午战争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清末中国海军军事思想落后陈旧,不知如何正确运用具有相当海战能力的北洋海军,直接导致了北洋海军的覆灭,教训十分深刻。
甲午战争的历史再一次表明: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是国防建设乃至国家战略中的一项重大任务。海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快慢和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海上反侵略战争的胜负,而且关系到国家海权的兴衰和主权的完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未来。在甲午海战100周年的时候,我们最好的纪念就是记取这次战争的历史教训,增强海权观念,努力推进人民海军的现代化建设。
(资料来源:《中国海洋报》1994年9月2日。史滇生,海军指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