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代教案性质。这是一个老课题,也是这次讨论比较热烈的议题。主要意见有:1、近代教案性质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与中华民族反侵略的斗争,同时,不排除其中具有其他因素(如文化的、心理的)。持这种意见的同志认为,近代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华传教活动是伴随着不平等条约的订立和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扩大而展开的。近代传教活动与帝国主义侵华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不能把它孤立地看作一种文化传播活动。当然,近代教案包含了许多矛盾,但其主流或本质方面则是反对侵略的斗争,其余都是次要的。2、近代教案除侵略与反侵略外,还有中西文化冲突问题,中西文化冲突在教案中占有极重要地位,或者说是主要地位。这种意见认为,用侵略与反侵略斗争不能概括近代反洋教斗争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容,也不能反映近代历史发展的金口。不难发现,教案形成或多或少都具有盲目排外,以落后的封建迷信文化反对比较进步的基督教文化(与西学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特征。因此,用中西文化冲突可以揭示和把握近代教案实质。3、近代教案实质是一场民族性的、处于初级形态的、反对教会政治侵略和文化征服的运动。持这种意见的同志认为,近代教案由多层的冲突构成,包括侵略与反侵略冲突,两种文化心理冲突和西方新学与中国乡土迷信冲突。他们指出,侵略与反侵略冲突贯彻于始终;文化上冲突是侵略与反侵略冲突的延伸和深入,即由政治、经济的冲突向文化心理深层的发展,标志着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知我意识的深度和广度,也标志着民族危机的深重;迷信和新学的冲突则从一方面反映出中国近代教案反侵略斗争的粗糙性和盲目性。因此他们说:对复杂的教案问题,只强调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或中西文化冲突,都是不够准确的。
教案与各种社会政治力量的关系。不少同志对官坤士民的关系作了分析,其中值得注意的是:1、关于洋务派。有的把近代教案与洋务运动作比较分析,指出洋务派官僚对教案的态度虽不尽一致,但总的说都是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不少人认为即使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丁日昌等都具有这样的倾向。他们或是反教,或是阻教,或是限教。2、关于维新派。有人专门探讨了康有为对教案的态度,并对其以孔教会对抗外国教会的设想作了分析和评价。3、关于士绅。不少同志都对士绅阶层在反洋教斗争中的作用作了详细分析。有的指出,士绅始终没有退出反洋教斗争,直至20世纪初仍在发挥作用。
关于教案与义和团运动的关系。有的同志认为义和团与教案有联系也有区别,教案一般发生在局部地区,义和团则为全国性反帝运动,教案反对的是某一地区的教堂教士。而义和团则反对所有帝国主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无论从规模范围,还是从作用看,两者都有很大区别。
关于传教士在华运动的评价。有些同志认为,传教士在中国历史上起过中西文化交流作用,在近代历史上也有过文化侵略作用。从文化交流到文化侵略都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应作具体分析。同时认为,研究评价近代传教士活动。应将教会与西方国家政府,教会与传教士个人区别开来,然后对传教士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给予公正评价。不少人对安治泰、李提摩太、马礼逊、明恩鸿等分别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资料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