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丁日昌与曾国藩、李鸿章的关系
丁日昌,字禹生,或作雨生。道光三年生于广东省丰顺县之汤坑乡。与李鸿章同岁,比曾国藩小十二岁。其父丁贤拔,经营药肆。十三岁时其父病死,赖其母黄樵苏纺织勉维生计。有叔兄为诸生,设帐授徒,丁日昌随其课读,以秉性颖悟,博学强记,遂有“神童”之誉。弱冠中秀才,逾年补廪生。惠潮嘉道道员李璋煜见其文章,认为不世之才,延入幕府。后地方官吏争相罗致,遂屡游诸幕。公余之暇,考察山川形势,风土沿革。咸丰四年,吴忠恕率众起义,围攻潮州。丁日昌助惠潮嘉道道员进行对抗,击败起义者。咸丰七年,授琼州府学训导。又以潮州军功,授江西省万安知县。由于政绩优良,深得赣南道道员李瀚章的赏识。李瀚章既是曾国藩之幕僚,又是李鸿章之长兄。他正可充当日后丁日昌进入曾幕,再归李鸿章部属的桥梁。接着,广东大吏奏调丁日昌回籍办理洋务。为他后来从事洋务新政打下了基础。咸丰十年,以万安绅民之请,再行回任。不久,调摄庐陵知县(吉安府邑)。十一年三月,太平军李秀成部克吉安。太平军主力北上后,丁日昌遣人将城中火药局引爆,并乘机率勇入城,太平军撤去。报上,谕示失土应斩罪,姑念相距三日即迅速收复,从宽革职。丁日昌穷困潦倒,至东流投靠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之曾国藩。条陈进军策略,为曾氏延入幕府。他曾上书请求整饬吏治,拟具丁漕减价与州县摊捐应裁应留办法,均能深中时弊,为曾氏参酌施行。同治元年春,经曾国藩奏请,开复其原官。这时候,李鸿章正统兵开往上海,独当方面,曾国荃亦准备进围天京,图建奇功,均向曾国藩借调丁日昌充当幕僚,而曾国藩却将丁日昌派往广东为湘军筹集饷项。丁日昌抵粤后,又为广东大吏调至高州广东提督□寿营中,协助筹划战守并督办火器。迅速镇压了陈金缸起义军。并设计监制大小硼炮三十六尊,大小硼炮子二千余颗。声誉日隆。李鸿章急于制造洋枪、洋炮,于同治二年春,一面向香港购买机器,一面向广东咨调丁日昌来沪主持。广东不欲放行,又于八月间专折向朝廷奏调,清廷允准后,丁日昌即迅速交卸。抵沪后即建立一局,仿造短炸炮及各种炮弹(吕实强:《丁日昌与自强运动》第7—14页。)。因随淮军攻陷无锡,升直隶知州。赏戴花翎。三年四月,陷常州,升知府。十一月,曾国藩续保“克复江宁员弁”,丁日昌以道员留江苏遇缺即补。四月正月,授江苏苏松太道。五月,李鸿章奏“援闽官军会克漳州府城,日昌筹济饷项军火不遗余力”,请准加三品顶戴。八月,升两淮盐运使。五年,扬州堤工合龙,赏加布政使衔。六年正月,升江苏布政使。十二月,升江苏巡抚。七年,奏准设局编刻牧令各书。酌定江苏钱漕科则。(《清史列传》卷55第17页。)九年五月,发生天津教案。奉命处理该案之直隶总督曾国藩旧疾复发,卧床不起。清廷命丁日昌星速赴津协同办理。命李鸿章率部由陕西回师直隶以备战。丁日昌在天津与曾国藩相处亲密,曾国藩曾在日记中写道:“丁雨生力劝余不看书,不写字,不多阅公牍以保将盲之左目。其言恳恻深至!余将遵而守之。”
二、曾国藩心目中的丁日昌
丁日昌与曾国藩的关系相当密切,而曾国藩心目中的丁日昌却颇不单纯。同治元年,李鸿章、曾国荃争相罗致丁日昌,曾国藩认为这只是“丁雨生笔下条畅”的缘故(《曾文正公家书》卷6第15页。)。同年
三、李鸿章心目中的丁日昌
曾国藩赞丁日昌之才,浅丁日昌之资,忤丁日昌之德,颇不单纯。而李鸿章则与丁日昌臭味相投,结成死党,对丁日昌之才。资、德等各个方面完全加以肯定。同治二年即赞扬他“学识深醇,留心西人秘巧。”(《李文忠公奏稿》卷4第44页。)同治四年,丁日昌因病请假,李鸿章认为“洋务、税务,应守(案即应宝时)仍可代理,惟采办军火,究非丁道不办。”(《朋僚函稿》卷6第32页。)清廷欲以丁日昌署江苏巡抚,他在写给曾国藩的信中,虽然也说丁“资望过浅”,但这是对曾的应酬,他的真心话仍然认为淮军饷源之根本在江苏,“必须确然可恃”,“松岩护抚以来,兵饷尚未掣肘,远久必难如常,雨生洋务既熟,与敝军息息相关,朝廷自有深意。”“或谓宜请调筱兄(案指李瀚章)为苏抚兼通商,而以雨生为苏藩。或筱兄署江督而仍以雨生兼苏抚通商。”“欲办事不得不择人,欲择人不得不任谤。”(《朋僚函稿》卷6、第46页。)同治九年天津教案之后,李鸿章更给丁写了一封“幸勿示人”的密信,认为“所亟需措置者大沽、长江,…今当及早变法,勿令后人笑我拙耳。第此等大计,世无知而信之者,朝廷无人,谁作主张,及吾之生不能为,不敢为,一旦死矣,与为终古矣。微足下无以发吾之狂言。”(《朋僚函稿》卷10第22页。)当时,王家璧在奏章中称他前在江南即闻丁日昌有“鬼奴之称”(《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78第17页。)。李鸿章则认为王家璧党附于左宗棠,借此为左氏进行报复,在给丁日昌的信中写道:“彼以院长数言事,先毁阁下,次纠省三(案即刘铭传),皆若有宿衅深怨,无他,为左帅报私歉。实在左公与鄙人晚更相亲。豪杰固异于庸鄙也。”(《朋僚函稿》卷12第26页。)在另一封信中又写道:“琅邪(案亦指太仆寺少卿王家璧)前奏,中外传为笑柄,虽快一时谗匿之口,自有千秋直道之公。吾弟才识心力十倍庸众,岂终为山中人哉。此等毁誉,不过缘非科目翰林而起。今世乏才,岂乏翰林科目耶?”(《朋僚函稿》卷11第8页。)同时,也写信给潘鼎新说:“雨生来年亦当循例出山。此才究胜时革,乃憎多口,岂有真是非耶?”(《李鸿章致潘鼎新书札》第88页。)同治十三年日本武装侵略台湾,给清政府朝野以很大震动恭亲王奕□上奏检讨前此之因循,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事。请饬各将军、大臣、督抚等等议奏复。丁日昌虽闲居故乡,仍于是年秋、冬间,先后有《海洋水师章程》、《海防条议》上奏。(《丁日昌与自强运动》第230页。)李鸿章对之十分激赏,除在奏议中予以充分支持外,还写信给丁日昌说:“惠示议复总署六条大稿,披读再四,逐条皆有切实办法,大意似与拙作一鼻孔出气,而筹饷条内推及陆路电报、公司、银行、新疆、铁路;用人条内推及农商受害,需停止实职捐输,此皆鸿章意中所欲言而未敢尽情吐露者,今得淋漓大笔,发挥尽致,其比喻处,痛快处绝似坡公所谓现出全体怪象,虽令俗士咋舌,稍知洋务者能毋击节叹赏耶!鄙论渐弃新疆,弛禁罂粟,扩充洋学各节颇为腐儒所凝诧实皆万不得已之谋。尊议略为发明,而不为过激之谈,足见执事洋学果进,揣摩时趋亦大有进境,直将优入圣域,岂徒四科十哲已哉。”(《朋僚函稿》卷15第6页。)同时,在写给王凯泰的信中也说“开矿则理大物博,果以西法行之,为利甚溥,惟官本商股先须重费,而徐图后效亦虑信从者寡。雨生谓须从公司、银行生根,深得洋人三昧。惜中土无人提倡之耳。”(《朋僚函稿》卷15第8页。)通政使于凌辰在奏折中说:“本年正月二十九日,奉旨会议海防事宜。臣连日奉内阁恭阅总理衙门、各督押所奏折片、清单共五十四件,……惟李鸿章、丁日昌胪列洋人造船、简器最详,而又推极言之,挟以必行之势。……是古圣先贤所谓用夏变夷者,李鸿章、丁日昌直欲不用夷变夏不止!……然师事洋人,可耻孰甚?导之以可耻之事,而曰尔之礼义廉耻其守而勿失,此必不能之事也。”(《洋务运动》、一、第121页。)大理寺少卿王家璧在奏片中也说“丁日昌矫饰倾险,心术不正,实为小人之尤。”“马新贻一案至今议论未息,张之万之告养,郑敦谨之告病,皆以有疚于心。丁日昌平时议论,且谓延宋祚者秦桧也,岳飞、韩世忠皆不达时务之人!其好恶拂人之性,缪丑无忌惮可知矣。”(《洋务运动》、一、第130页。)如此一来,李鸿章对丁日昌的评价反而愈来愈高了。他写信给沈葆祯说:“雨生到京后,病体未愈,闻将请假南旋。总署复奏时本拟请简雨生为帮办大臣。旋改为由外请简,因为意见相合,于事有益,亦因王孝凤(案即王家璧)少卿单衔复陈,指摘多端,恐局外或生异议耳。弟与雨生共事最久,洋务、吏治精能罕匹,足以干济时艰。惟办事过于认真,应物每多疏略,动招忌怨。枢廷亦审知其才,未能设法挽留,又欲推至鄙处。北洋财力既窘,局面甚小,窃虑无地可容。雨生不过津,当再商办。”(《朋僚函稿》卷15第17页。)丁日昌于光绪元年五月,奉命前往天津帮同北洋大臣李鸿章商办事务。八月,奉命督理福州船务。李鸿章又写信给沈葆桢说:“船政不得已而求助雨帅,……来示以雨帅为丛镝所集,甘为分谤,足征卓识毅力。初不过王、于(案指王家璧、于凌辰)两京堂讥弹,枢廷皆不谓然。此处并无违言也。”(《朋僚函稿》卷15第29页。)十一月,福建巡抚王凯泰因病出缺,即由丁日昌署理福建巡抚。光绪二年三月,福州船政由吴赞诚接办,丁日昌即专任福建巡抚。李鸿章此时对丁日昌期望更高了。他在一封信中写道:“俄与土耳其衅端已开,……日本萨峒马之乱尚无了期,乘此东西洋务事,无暇旁顾,中土厉兵练甲,事有可为,全赖阁下提纲挈领,振此颓风,不才老惫,引领企之。”(《朋僚函稿》卷17第4页。)而在另一封信中又写道:“俄土战争方始,日本内乱甚长,似台防目前必可无事。……专致力于铁路、电线、开矿、招垦等务,得尺得寸,亦可大可久之计也。”(《朋僚函稿》卷17第12页。)可是,不久之后,丁日昌已请假回籍养病。四年四月,正式退休,已经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丁日昌、李鸿章、曾国藩三人之中,李鸿章为曾国藩之部下,丁日昌则既是曾国藩之部下,又是李鸿章之部下。但是,从洋务新政的表现来看,则李胜于曾,丁更胜于李,呈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状态。郭嵩焘曾写信给李鸿章说:“往与宝相(案指宝□)论今时洋务,中堂(案指李鸿章)能见其大,丁禹生能致其精,沈幼丹(案指沈葆桢)能尽其实。其余在位诸公竟无知者。宝相笑谓嵩焘既精且大。”(郭嵩焘:《养知书屋文集》卷11第10页。)其实,丁日昌才是“能见其大”,“能致其精”,“能尽其实”的佼佼者。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都感受到了时代的巨变,都认识了采取对策的紧迫性,但是丁之感觉尤为敏锐,态度更为积极。他表示:“天下大变之来,方如烈火燎原,毁室家,毙人畜在须臾之际。而一二老师宿儒反叱水龙各机器为奇技□巧,方且斋戒沐浴,罄折俯伏,欲以至诚感格上苍,使之反风自灭;抑或击里鼓召胥徒,礼井泉,分长幼,持杯勺以灌之。心非不诚,法非不古,而财物之烬于火,人命之毙于火者,已不可救药矣。”在培养人才方面,丁也比曾、李突出。容闳派遣幼童出洋留学也是首先向丁提出,由丁促成的。在兵工制造方面,丁更具专长,非当时任何大吏所能及。在交通运输方面,建立轮航业之议,也由丁首先提出。铁路之建设,实在丁手中发轫。中国自营之第一条电线,中国自建之第一条电线,亦为丁一手建立。在外交方面,对于“力”与“理”互相为用之认识,亦较曾、李为深刻。丁请人翻译六大洲图说一百卷,翻译各国史事百家以及笔记从谈,翻译印度、安南、缅甸、暹罗之山川形势,风土物产等图说,均经成书(《丁日昌与自强运动》第345页。)。如此等等,均可见丁日昌之才能。
至于丁日昌德行,
曾国藩是著各的理学家,他对属员的取舍褒贬,即以宋明理学为标准,主张“以义理之学为先,”(《曾文正公杂著》卷4第6页。)也就是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为先。以“不要钱,不怕死,不恋官”相标榜(《曾文公正书札》卷30第52页。)。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念天下之人稍有才智者必思有所表现,以自旌异于人,好胜者此也,好名者亦此也。……虽才智有大小浅深之不同其不知足不安分则— 也。能打破此一副庸俗之见,而后可与言道”。(《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咸丰十年闰
(资料来源:《河北师院学报:哲社版》198801)